那年夏天我們的封面人物黃文娟

在織谷商行的黃文娟,手中拿著的正是1986年7月7日發行的《農業週刊》第12卷27期封面。

文/蕭秀琴 攝影/王志元

有多少人記得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與祝福,誰還管10年前許下的願望會不會實現,35年前你在做什麼,只有年過半百的人才會回眸一瞥,那年夏天的故事,有人還留著翻閱。

小農商行「織谷-誠實良品」的老闆娘黃文娟,是1986年7月7日發行的《鄉間小路》的前身《農業週刊》的封面人物,從音樂老師變成農產銷售人員,命運如何流轉讓一個偶然變成必然,讓農業牽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1986年7月7日發行的《農業週刊》第12卷27期封面。

1939年9月1日德軍在波蘭維隆投下第一顆炸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引爆,卡夫卡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早上投下炸彈,下午去游泳。個體與世界連結了起來,生命的意義於焉形成。

1986年臺灣,總統蔣經國、副總統李登輝,這一年7月7日發行的《農業週刊》第12卷27期,也就是現今《鄉間小路》的前身,封面人物是在植物園蓮花池畔的妙齡女郎黃文娟,24歲大學剛畢業。

距離1987年7月15日解嚴還有一年的時間,臺灣歷史上談解嚴前夕蓬勃的社會氛圍敘述中,島嶼在前一年氣象萬千的景象,開年就發生西施舌中毒、綠牡蠣事件,食安危機引爆,6月在鹿港發生「反杜邦事件」的環境運動、9月民進黨在圓山飯店正式宣佈成立,以及,12月仍然是第一屆立法委員第5次增額選舉之前,政治黑名單中的人物陸續返臺。

誠然,1986年詭譎多變的島嶼生活,日常中的小確幸隨著社會接近爆裂狀態益加活絡,像是這一期的《農業週刊》有新發表的迷你睡蓮、新研發的蛋豆花和多彩熏蛋準備上市,以及,泰國番石榴可以外銷加拿大,至今仍然是臺灣銷加拿大的重要農產品。

尤其,回顧歷史才能明白宇宙同時性的意義,當時的水牛時來運轉在花蓮養殖備受矚目,而2020年剛過世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源興牛也在花蓮準備成熟。那一年剛從東吳音樂系聲樂組畢業的黃文娟小姐,準備進入聖心小學展開她的教職生涯前夕,幫一本農業雜誌拍下一幀甜美的封面照片,沒想到後來的人生會跟農業有所關聯。

中山北路一段條通裡的織谷-誠實良品商行貨架上的小農產品。

35年後,黃文娟是織谷-誠實良品的老闆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負責店裡中午提供的40份素食餐點,這是一間集合了委託行、小農產品展售、推廣有機、素食理念的複合式商行,聽起來是大流行後農業復甦的趨勢潮流概念店。

學音樂的女孩像個公主,跟廚房、農作搭不上邊,現在她最重要的工作卻是,到產地拜訪小農、尋找理念相同的人推廣有機與友善農作,並成為自我的核心價值,黃文娟說,「我在聖心教音樂直到2013年才離職,期間也兼職做音樂廳的廣播主持人,離不開音樂的生活,卻在照顧女兒和癌症奮鬥的5年後,她離開了,生命已無法照原來的軌道前進。」

她的大女兒和小兒子相差10歲,因為兒子是在人世間只活了5年的二女兒過世後才發願出生,人生整個轉向的根源就是,「職業生涯為了照顧女兒暫停了,因為我要研究、學習如何照顧血癌兒童,也不停的追問生命的意義,甚至尋求宗教的救贖,外國人吃素是因為理念,臺灣人大部分是因爲宗教,不可否認我是因爲宗教,但因為這樣而開始也很好,至少我因而理解因果循環,在我的知識範圍內認同了有機和素食。」

聖心女中是天主教學校,黃文娟在學校中算是個活躍的人物,很會帶學生、辦活動,修女們也很喜歡她,但最終她還是從佛教中尋求救贖,「因為我先生家族的關係,他們很虔誠,人在快滅頂時很需要浮木。」她先生鄭森元,曾經是臺北最大的委託行仙苑行的總經理,唸物理的人是個理論先行的實踐者,闡述事物的道理時很迷人,就像他解釋織谷-誠實良品的理念,「美中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不應該被任何一方綁架的方法就是回到人本,農業的本質是回到土地、回到生活,就像馬斯洛自我實現的價值觀。」這是位在中山北路一段條通裡面小農商行的出發點。

於黃文娟而言,失去女兒的打擊讓她頹廢了5、6年無法恢復工作,她說,因為開始會害怕自己變好、日子過得太好而有所損傷,怕折損家人或周圍的人,「滿招損」是她相信的,人的福份有額度,所以謹慎、膽小度日,做自己能做的事並貢獻給社會,散播善念。

黃文娟和鄭森元夫妻倆。

2007年從仙苑行轉型成織谷並不是一開就靠向農業,直到2013年黃文娟正式投入,夫妻倆經常下鄉拜訪產地,尋找理念相投的契作農夫,下鄉的行動好像是一個洗滌的過程,鄭森元認為,實踐理念最重要的是可以被實踐以及不違背初衷。他舉例,為什麼選擇推廣酪梨?中秋節要賣文旦,如何才能契作到好品質的農產?甚至,他們自己開發農產加工品,像是芝麻油、芝麻醬,這些要如何開始?

經營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的小農有機商店,最常被問到的是,先想到要賣什麼再去尋找產品,還是有什麼農產再去定位、行銷、販售?鄭森元指著貨架說,我有一個朋友研發出發酵液態肥,我認為這是友善土地的耕作材料,剛開始全臺到處跑、到處去「貼牌」,跟農夫溝通要用這種肥料,要有機栽培,如果彼此都認同並覺得可行,就簽約蒐購,這就叫「貼牌」。

他笑說,「我個人喜歡吃水果啊,所以先找果農,芒果、鳳梨、文旦、火龍果,文旦是一位在臺南麻豆的板模工人,他父親留給他一些在水溝邊的田,在城市做板模太辛苦了,索性回鄉種田,我就跟他講液態肥的用處,他聽進去了,就能合作。」

或者像酪梨,最近走進織谷店裡可以看到十幾二十個小瓶子,瓶口的種子長出一條莖幹已成一株小樹苗,初看不知是哪一種植物,鄭森元笑說,拿來結緣用的,看誰喜歡可以帶一瓶回去,這是酪梨苗。吃素的人沒有動物性蛋白質,更加重視使用能量食物,酪梨被視為21世紀的超級食物,這幾年在臺灣已發展出10多個品種。他們夫妻倆尋找臺灣這十幾年來的育種成果,黃文娟說,酪梨在臺灣已有20多個品種,除了2~5月,每個月都有不同的品種上市,像目前正在銷售,比起一般橢圓形的品種,渾圓的一顆稱做「10月紅」。

他們去拜訪柚子園的產地之行。

小店做餐飲才3年,商店從農產品到農產加工品,如今最為人所熟知卻是黃文娟的料理課,以及每天中午最多40份的午餐,這都源於黃文娟每天做午餐給員工吃做出了口碑,她笑說,「我可是拜過師、認真上過廚藝的課的喔,但也是為了解決有機生鮮食材不耐放,我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供餐是一個選擇。」

第12卷27期《農業週刊》的食譜是以夏日麻竹筍做西式料理,有竹筍沙拉、筍片玉米濃湯、筍片漢堡,對茹素的黃文娟或許不適合,問她竹筍在素食可以怎麼用,如何做出有滋味的素食竹筍料理。

她開出了三杯竹筍、醬香竹筍炒豆皮、香菇竹筍粥三道料理,並解釋,素的三杯可以用薑汁取代米酒,再用黑麻油和素蠔油,味道就出來了。而醬香是用苦茶麻油薑泥、純釀醬油與味淋,這是吃素人的醬香。

1986年與2020年的竹筍料理,是一場橫跨35年的島嶼生活顯影,上個世紀八〇年代臺灣正要邁向一個經濟高峰期,迎接第一次股市上萬點,人們崇尚舶來品的時尚潮流,推崇西洋料理。如今,回歸土地、本質成為顯學,推展有機理念、自然農法友善土地的農業理想,才是進步的象徵。

織谷的農產加工品。

農傳媒專欄作者/蕭秀琴
本文作者為豐年社主筆,著有《料理臺灣》《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精油日常》等,計9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