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小學堂】穀類的紅寶石,屏東原鄉的紅藜紅了

內容提供/《鄉間小路》 文/黃筑琦 攝影/黃筑琦 繪圖/林玉娟
「紅藜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禮物。」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讚嘆道。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本名臺灣藜,並非平地常見作物,而是屏東、臺東原住民部落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排灣族語稱為「djulis」(菟莉絲),在屏北三個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最為常見。隨著胡青娥的腳步,我們來到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RINARI),一覽這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的前世今生。

部落創生 紅藜化身特色產業

禮納里其實聚集了三個部落──瑪家鄉的瑪家、三地門鄉的大社,以及霧臺鄉的好茶。2009年,八八風災造成三地重大災情,政府將災民遷至鄰近的瑪家農場安置,命名「禮納里」,意即「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近年來禮納里部落致力推廣紅藜產業,讓紅藜不僅只能用吃的,更延伸出許多周邊商品。

為了推廣屏東原鄉紅藜產業,提升地方整體競爭力,政府民間齊心協力,要將紅藜行銷至國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辦理「原鄉特色作物生產輔導計畫」,選定紅藜為特色作物,更設立示範田區及相關教育訓練,辦理展售活動,強化消費者對紅藜的認同與支持。另一方面,屏東縣政府在2016年8月選定禮納里規劃建置「屏東紅藜故事館」,緊接著10月成立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協助推廣原鄉部落的農業與文化,並朝著友善農耕的目標前進。

身為產業推動者的其中一員,胡青娥對藜的栽培歷史、生長過程到加工應用瞭若指掌, 講起紅藜總是眉飛色舞,彷彿年輕了幾歲。她說明,紅藜的顆粒比芝麻細小,卻富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以及多種礦物質,是具有高營養價值的優質雜糧作物。

目前協會共有178位農友,種植面積約170公頃,占屏東縣產量三成。2018年,農友們將紅藜送到屏東科技大學農水產品檢驗與驗證中心,做多重農藥殘留檢測,均未檢出農藥。「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不但紅藜品質好,也落實無農藥的種植方式。」胡青娥滿臉笑意,顯得相當振奮。

與工研院合作研發的紅藜水嫩面膜,讓紅藜的應用不再侷限於食用。

科技結合農業 賦予紅藜新生命

儘管交出亮麗成績單,如何讓產業永續,才是重要大事。對於這點,胡青娥信心滿滿, 協會不僅協助部落栽種技術,更扮演著推動產銷多元化的重要角色,透過異業合作,開發紅藜面膜、保養品、手工肥皂、潔顏慕絲以及酵素、健康飲等,讓紅藜產業走向精緻多元發展,看見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不只如此,在臺灣菸酒公司的支持下,協會還試釀「屏東原鄉紅藜啤酒」,並在紅藜文化節推出,滿足消費者嘗鮮的味蕾。紅藜啤酒香氣略像玉米鬚茶,有著討喜的琥珀色和細緻泡沫,入口微苦,旋即又能在舌尖轉化出穀物的甘甜與清香。他們多次與臺灣菸酒公司確認正式量產的可能性,包含最低的生產量、包裝設計、資金、物流以及銷售通路等,終於完成首批1,500箱的業績額度與現金籌備。在追求夢想的動力驅使下,協會將發起「讓我們一起來『群釀』紅藜啤酒」的預購活動,期待民眾品嘗紅藜啤酒獨特風味,以消費支持原鄉特色產業。

帶領協會的同時,胡青娥未曾忘記自己身兼鄉民代表的身分,她強調,與政府溝通產業發展、行銷通路的過程雖然辛苦,但這一切只是「想讓部落青年能有一個回家的理由」。

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估計約有3成的青壯年族人返鄉從事農業耕作。2018年協會申請勞動部的人力計畫,特別要求聘用原鄉部落族人,就是希望召回優秀的部落人才,借助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協助推廣與執行計畫。

紅藜故事館內的多款紅藜周邊食品。

顧好品質 化危機為轉機

隨著越來越多農民投入紅藜生產,2018年的紅藜產量創下新高。胡青娥直言,原鄉的紅藜種植面積並沒有大幅增加,但由於平地如同雨後春筍般搶種紅藜,造成紅藜供過於求,價格大跌。幸好,協會與生技公司訂有長期收購契約,加上與義美簽署紅藜契作契約,在一片紅海中依然保持市場優勢。胡青娥呼籲,紅藜較無久放腐壞的疑慮,農民採收後不要過度緊張而低價拋售。

面對外在因素的變化,協會始終秉持初衷,對於產量的衝擊持樂觀態度,她對會員、農友信心喊話:「把紅藜品質顧好,民眾仍然會繼續消費,企業仍然願意收購。」至於如何擴展完整的產業鏈,胡青娥則認為行銷很重要。因此,協會打算向原民會申請設立公司,開放會員優先認股。胡青蛾說:「招募股東將以會員為優先,一來可以傾聽部落農民的心聲,二則透過公司行銷『屏東紅藜』品牌,除了在國內推廣,也希望走出臺灣,讓屏東紅寶石揚名國際。」

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左)致力推動紅藜產業, 要讓年輕人願意為紅藜返鄉,部落老人家因紅藜而重燃生活的盼望。

在南國春光映照下,色彩絢麗斑斕的紅藜穗顯得格外豐美飽滿,它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恩賜,在各界聯手推動之下,既美味又富有地方色彩的紅藜, 開啟了屏東特色產業的新契機。

揭祕紅藜身世

紅藜為草本雙子葉植物,是一種耐旱作物,多生長於原鄉部落,播種期有春、秋兩作,大多以春作為主。原鄉古法種植紅藜是以種子混沙撒播,多與其他作物如小米、玉米等輪作。

紅藜成長期分為營養生長期、抽穗開花期、開花結實期、穗轉色期四期。播種三天後抽芽,20 天後長至十公分高,再過40 ∼ 50天抽穗;紅藜成熟轉色可割取藜穗採收時,則是在播種後的100 ∼ 120天。

相關資訊

1n1原創空間-斜坡63號、屏東紅藜故事館

電話:08-7997311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和平路一段63號

開放時間:09:00~17:00(周一休館)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rinari087997419/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10月號,若想詳閱全文,請參考下列購書平台: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豐年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