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33 頁
【小村畫誌】找一個容得下我的所在
我不是長子,當家族人口變多,家裡的人開始暗示,說我必須成家立業了。我聽懂他們的意思,哥哥會繼承家裡,家裡不夠容下我了。我想著,不然就去花蓮吧?聽人家說花蓮的土地多,我是一個農人的後代,有土地哪裡都活得下去。
【農食部】用餐桌守護世代保種人
中秋連假,我們跟屏東萬安部落共同舉辦了一場餐桌活動,地點就在萬安溪旁。享用美食前,我們出了一項功課——沿著溪畔採集喜歡的野草、花葉,敲拓自己的餐巾布。
【南洋庶物學】一串入魂的大馬沙嗲
很多人都說到馬來西亞必吃沙嗲,但沙嗲其實不是源自馬來西亞的料理。相傳馬來西亞第一間沙嗲店,落腳在鄰近吉隆玻的雪蘭莪州加影(Kajang),一名來自印尼爪哇的女子在1917年將家鄉料理帶進這座小城,甜辣香的烤肉串在當地大受歡迎,如今加影更有了沙嗲城的美名。
【食事旅行家】等待食物掩蓋咕嚕聲的日子
古巴貧窮、性感、個性鮮明,自從1989年蘇聯解體後,飽嘗飢餓,出盡百寶,只為填飽肚子。這裡的爵士和Salsa那麼狂野,就是要掩蓋肚子的咕嚕聲。照理說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配給口糧,但實際上糧票頂多撐兩個禮拜就謝天謝地。
【餐桌通信】不需言語的溝通
敦子老師也覺得臺灣叫作「餅」的點心都乾得要死嗎?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也很想塞進別人嘴巴嗎?這麼說來,「我覺得好好吃喔,你也覺得好好吃喔」的這種時光,還真是不需言語的最佳溝通。
【菜市人生場】路邊的苦命藥草學
西螺果菜市場的北邊不遠處,是35年前的舊果菜市場,面積僅為現址的十分之一,人去樓空,舊辦公大樓也開放標租,但過去聚集在市場周圍的臨時攤位沒有隨著離開,繼續挨著光復路做買賣,自成一處市集。
【田野保存食】浪子回頭的醬油
後來經專業友人得知,宜蘭的醬油因氣候條件只能在梅雨過後、颱風來臨前的期間(就是宜蘭天氣最穩定、陽光最充足的時候)抓準時間做醬油。
【魚婦養成筆記】人生苦短,甘味長存——秋刀魚
說到秋刀魚,電影迷幾乎都會想到小津安二郎的遺作《秋刀魚之味》吧!這部電影裡面沒有任何一個片段有秋刀魚,片名則取自小津安二郎母親所寫的日記。
【朝食部】香草奶油
最近就迷上用各種口味的奶油醬抹麵包、配湯吃,最常做的就是香草奶油,奶油室溫放軟,隨意採幾把香草在手,南方這麼熱的天,院子裡只有九層塔和巴西里活著,採集它們回來切碎,再磨一瓣蒜泥,一起攪拌進奶油裡,蒜味香草奶油完成。
【行舟地】巨象佇立的群礁地帶
北海岸親水活動興盛、水下畫面絕美,一直是我想多方探究的區域。這次找到曾在蘇帆當教頭的前輩亮哥,隨他出這趟午後夕陽團。十多位學員先來到岬角旁的昭明宮會合,教練們推出宮廟後方倉庫的衣架車和鞋、帽等裝備,進行行前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