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32 頁
【魚婦養成筆記】姊烤的不是香魚,是一尾文學
對我來說,香魚是崇高的文學象徵。
小時候讀到林清玄的散文,寫著香魚是一種有潔癖的魚,因為香魚無法忍受骯髒的水質,水質一旦被汙染就會立刻暴斃,所以牠的內臟乾淨到可以食用,不像其他魚種必須清肚內。
【食事旅行家】神佛帝王外的凡塵餐桌
庶民的生命史就像煮飯的炊煙,風一吹就散了。
昔日的吳哥是一個由帝王建立的神權中樞,寺廟宏偉,宮殿壯闊,神佛滿天,權威赫赫,不可侵犯,讓凡人自覺渺小,只能五體投地。
【菜市人生場】我們的後少女時代
濁水溪中末段以南,鄰著雲林二崙及崙背鄉,朋友家在二崙,每天開車上班時,總會順道把媽媽載到崙背市場,放她去飛。
崙背市場一帶,是媽媽的現在,也是媽媽的少女時代,30年後,輪到我們以後少女之姿,重訪當年的少女路線。
【朝食部】醬油蛋吐司
為了整理一個老房子,整理成個人工作室,每天在工地揮汗勞動批土油漆的,人真是會變成一個工人樣子。準時起床,穿上已經不怕弄髒的衣褲,邊走向廚房邊將頭髮一把紮起,這樣的早晨,只想直覺簡單的,快速但滿足的吃,醬油蛋吐司就是我的工人早餐。
【行舟地】城市和曠野,於此相遇
雙溪河濱的「舟遊天下」獨木舟基地,城市與郊區在此交融。這條東北岸最寬闊的河川,過去孕育了三貂灣與凱達格蘭族文明
【時與光】南洋懷土
大門外,斜坡旁,一棵羅望子樹,長成六、七米高,在一棵十多米的大椰子樹旁,它是相對幼小嬌弱的喬木,年齡據說是隔壁鄰家越南太太嫁到臺灣來的婚期總合,十多年,從一顆種子發芽時即開始育成。
【野雜學】墾荒
在山裡的無人之境開墾生活,意料之外的工作,是必須將荒地變成良田。沒有耕作經驗之前,對土壤一無所知,只知道有樣學樣的堆出菜畦、撒種、挖洞定植,來自農業區的朋友來幫忙也是這麼做。直到作物生長不順、多蟲多病,我才開始報名各種自然農法課程、多讀農業教科書。
小吃攤裡的蚵啊
蚵仔(ô-á,發音類似鵝)對非臺灣閩南人而言,很容易唸成芋仔(ōo-á,發音類似哦),這是一種很輕鬆、或者說很休閒的食材,因為總是跟小吃、夜市、風景區連在一起,就像無所不在的市街小吃攤、臺灣人喜歡的油炸風格,完美呈現放肆的情調。
吃牡蠣認識大洋大河
全世界的人都吃牡蠣,因此牡蠣的料理方法很多,大部分以熟食為主。有人說,當初那個生吃牡蠣的人,真的是太勇敢了!
耕海養蚵三部曲,拜請蚵神的海賭求生
白露起,北風到,蚵苗追著海湧來。海岸邊,吊蚵殼,等待蚵苗住進來。蚵農是漁人,也是農人,他們在海裡圈一畝田,在浪口交界種蚵仔。從台西、東石到北門,養蚵人家一代又一代,聽老人家講插蚵籬枝,看青年蚵農開膠筏巡海田,高喊:「倒棚仔、浮棚仔、擱有浮桶!」時代已經不同,養蚵也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