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31 頁
【宜蘭棲蘭山】雲霧帶裡的檜木林之美
棲蘭山林區的山路蜿蜒曲折,採訪團隊一行人,搭車沿著顛簸狹窄路段向上攀升,一旁是深不可測的山谷,向外探去不時有種難以克制的暈眩感。前方山霧瀰漫,不知不覺我們已進到深山雲海之中,目的地是位在海拔1900公尺、100線林道之後的「160線林道」,那裡是一般遊客無法跨越的森林禁區,也是棲蘭山上原始的檜木保育之地。
【花蓮林田山】再生活,在地方
車行過花蓮萬里溪橋,寬闊河面拉開視野,重重山巒彷彿約定好彼此依序等候。百年來,它們聆聽時光流轉的命運號角聲,蓊鬱山巒曾是太魯閣族人的獵區,也曾被日本政府捧在手心開採珍稀原木;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抵臺,陸續由私營轉公營伐木造紙,並在1991年落實「禁伐天然林」政策後,滿山深邃翠綠成為小島傲人的自然寶藏。林田山,我們如此稱呼這片瑰寶,但是當山的生命走向純粹,山下人們的生活卻越發複雜。
為木作生態系澆灌一方地
帶有木刻手感的栗子盤、色鉛筆爆炸頭小木人、綿羊跟蕈菇會發光……,走入「木平台展覽空間」宛如踏進異想世界,不時會發現忍不住驚呼欣喜的巧思。溫小空間展出共約40位創作者的細木作作品,而促成這方木作舞臺的是一對熱愛木藝的夫妻——鄭啟聰與徐翠蘋。
【高雄六龜】為神隱森林的人們而運轉的山城
想像你住的地方,大部分人口在深山密林中工作。你們搭建工寮,奮力製樟取腦,勤懇伐木,食衣住行都在森林裡度過。運送樟腦或木材下山時,才長途跋涉來到山腳那匯聚辦事處與商店旅館的市區,交了貨、採購生活物資,便又扛著油、米徒步上山去。六龜,這在50年前一度極為繁榮的山城,就為這群平日隱身山林的人運轉了起來。
【宜蘭太平山】用森林鐵路串起的林業故事
太平山林場的海拔落差大,從365公尺的入口處爬高至1900公尺的翠峰湖,因此林相從亞熱帶雨林、針闊葉混合林,到溫帶針葉林皆有,再加上東北季風長年帶來潮溼多雨的氣候,大樹與岩壁滿布綠色蕨類、苔蘚等附生與地被植物,整座森林在冷冽的白霧之間,呈現一片蓊鬱青翠的印象。
牡蠣殼去哪裡?所有的牡蠣都可以生吃嗎?你所不知道的蚵蚵豆知識
中文名牡蠣、臺語的鮮蚵(tshinn-ô)、西式餐廳的生蠔,從生物分類的角度來看,都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牡蠣目的家族成員。差異則源自品種、養殖時間與環境等條件——臺灣養殖的葡萄牙牡蠣體型偏小,加上緯度低、天氣熱,牡蠣成熟期短,通常不到一年,遇到颱風等天災甚至要提早搶收。
48小時蚵仔的產地市場之旅
走訪嘉義東石,很難不察覺這裡與蚵的關係。朝村莊行去,路上隨處可見成串蚵條與一堆又一堆的蚵殼,剖蚵婦女三三兩兩在騎樓下忙碌。轉往廟口,貨車來來去去,生產冰塊的製冰廠就在不遠處。夕陽西下,膠筏停放在堤防旁,波光粼粼的遠方依稀看得到片片蚵棚。這裡就是臺灣最大的蚵仔集散地,有著最完整的產銷鏈。
【小村畫誌】坐著軍卡的婚禮
雖然叫作伍妹,但其實我是大姊,要照顧家裡的弟妹。小學畢業14歲,我就到山上幫人家砍草,砍了幾年後換砍甘蔗。那時候大家都去豐坪村的一戶大地主家裡當幫工,老闆會分給每個人一輛單車,大家就騎著單車今天這塊田砍完、往下塊田,一塊塊輪下去;好幾塊田同時在做,一起工作的人都不一樣。
【田野保存食】做一個豆腐乳的媒人婆
豆腐乳彷彿是我跟家鄉的連結,17年前我回到了宜蘭,循著一個個白色小方鋪成的回家路,一家人找到了安頓身心的所在。
【南洋庶物學】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
司機再三告誡注意扒手的地方,是吉隆坡知名的老市場——秋傑巴剎(Chow Kit Pasar)。巴剎是馬來語市場的意思,踏過入口地面濕漉漉的魚販、肉鋪,穿越菜販和水果攤的集散地,老吉隆坡人會轉進秋傑巴剎的後方巷子,尋找熟悉的在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