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雜學】野地架灶

文字.攝影/山野廚男

不管基於什麼原因或使用需求,在野地裡炊煮,要能操作順手、有效率,首要的工作就是設置一個爐灶;爐灶做得好,則火源控制及鍋具安放達到穩定可靠的狀態,操作者才得以專心炊煮。

灶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穩定的燃燒環境,持續供應熱源。其中關鍵是燃料的選擇,鬆散膨軟的材質如紙、草、樹葉之類,容易引燃但不穩定,只適合引燃階段用;扎實乾燥或富含油脂的木料如樟木、松、杉、柏,是易燃又穩定的優良熱源。

另一要素是掌控氧氣的供應,除了適當圍阻不穩定的風力破壞,在燃料材堆疊的安排上,須保留適當的孔隙,以利空氣流通,供給燃燒所需的氧氣,調節供氣量還能控制火源大小。

將燃料木平行放置,鍋具架在其上煮食。

野地築灶可以歸納出幾種常見的型式:

平行放置的燃料木:這是最隨興的設置方式,在火塘上置放兩根等徑的段木,在被燒化之前,鍋具可架在段木上面。雖然簡單,但是可行,尤其在缺乏其他材料可用的時候,可以作為速成的臨時方案,缺點是不耐久。

平行放置的等高土石:可以堆疊加高或挖掘濬深的方式做成,凹處就是火塘或者炭床,穩定性提升。

三石灶:堆置成三角形的石塊,形成穩定的平面支點,三向通道構成的火塘,兼具穩定性與控制性。

三種型式與效率雖然有別,其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能夠因應情境成功設置一個合用的爐灶,才是野地架灶的目標。

PROFILE

山野廚男

南部山區出身,習於山林野地的環境與生活,長年從事戶外活動攝影、文字工作,並領有中餐、導遊、領隊證照,持續探索臺灣山域、古道、野菜等方面的可能。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