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油品美容保養法

有機美人生活家,向學文的油樂美學

食用油不僅可以拿來料理,更能善用在日常生活中。保養達人向學文著有《有機美人:32個天然食材保養妙方》,主張吃天然、用天然,深知人體需要大量好油,研發各種油品美容保養法,讓生活處處與油為伍,實踐「油來油去」的油樂美學。

南投車埕

【森林散步】南投車埕──延續產業生命力,把木業故事說回來

搭乘集集支線來到「最後的火車站」車埕,小村落在明潭水庫的大壩下,被蒼翠的森林包圍著,昔日吊運原木的黑色老舊天車與貯木池空蕩蕩,三元宮下的老街與宿舍也悄然無聲,看著建築師郭中端設計的當代木構造建築,張開的大屋頂保護著古老的鋸木廠,把巨大的木業遺跡化為寓教於樂的遊園地。在新與舊交疊的風景下,不禁想問:臺灣木業消失了嗎?而森林裡的大家都還好嗎?

森林

聽森林的身世,揭開臺灣大伐木時代的美麗與滄桑

臺灣約6成面積被森林覆蓋。北回歸線橫越,加上近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季風林、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等豐富的森林景觀。曾經,先民採伐平原淺山的林木燒柴與造屋;深山密林是原住民的獵場、飛禽走獸的樂園,少有平地人的足跡。然而,當樟樹與檜木等樹種躋身為商人、政府眼中的搖錢樹,人與森林的關係出現急遽的變化。

牛犁社區布畫創作

【小村畫誌】找一個容得下我的所在

我不是長子,當家族人口變多,家裡的人開始暗示,說我必須成家立業了。我聽懂他們的意思,哥哥會繼承家裡,家裡不夠容下我了。我想著,不然就去花蓮吧?聽人家說花蓮的土地多,我是一個農人的後代,有土地哪裡都活得下去。

【農食部】用餐桌守護世代保種人

中秋連假,我們跟屏東萬安部落共同舉辦了一場餐桌活動,地點就在萬安溪旁。享用美食前,我們出了一項功課——沿著溪畔採集喜歡的野草、花葉,敲拓自己的餐巾布。

沙嗲醬

【南洋庶物學】一串入魂的大馬沙嗲

很多人都說到馬來西亞必吃沙嗲,但沙嗲其實不是源自馬來西亞的料理。相傳馬來西亞第一間沙嗲店,落腳在鄰近吉隆玻的雪蘭莪州加影(Kajang),一名來自印尼爪哇的女子在1917年將家鄉料理帶進這座小城,甜辣香的烤肉串在當地大受歡迎,如今加影更有了沙嗲城的美名。

【食事旅行家】等待食物掩蓋咕嚕聲的日子

古巴貧窮、性感、個性鮮明,自從1989年蘇聯解體後,飽嘗飢餓,出盡百寶,只為填飽肚子。這裡的爵士和Salsa那麼狂野,就是要掩蓋肚子的咕嚕聲。照理說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配給口糧,但實際上糧票頂多撐兩個禮拜就謝天謝地。

【餐桌通信】不需言語的溝通

敦子老師也覺得臺灣叫作「餅」的點心都乾得要死嗎?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也很想塞進別人嘴巴嗎?這麼說來,「我覺得好好吃喔,你也覺得好好吃喔」的這種時光,還真是不需言語的最佳溝通。

【菜市人生場】路邊的苦命藥草學

西螺果菜市場的北邊不遠處,是35年前的舊果菜市場,面積僅為現址的十分之一,人去樓空,舊辦公大樓也開放標租,但過去聚集在市場周圍的臨時攤位沒有隨著離開,繼續挨著光復路做買賣,自成一處市集。

placeholder-light

【田野保存食】浪子回頭的醬油

後來經專業友人得知,宜蘭的醬油因氣候條件只能在梅雨過後、颱風來臨前的期間(就是宜蘭天氣最穩定、陽光最充足的時候)抓準時間做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