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落實農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工具:食農教育法/陳玠廷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投書
基改食品將帶來革命嗎?我們仍須明瞭風險/郭華仁

網路時代謠言滿天飛,手機偶而冒出「紫甘藷是基改的、基改食品吃了會成為基改人」等謬論,干擾消費者的認知;不過,縱然那是謠言,也不能就說基改食品是安全的。反之,媒體上也會看到學者講基改食品安全無虞,但其中有些與學術發現不符,一切都要看證據。

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臺灣林地樹木已長得夠多夠大,且太過密集,應加強疏伐管理,也能提升國產木材自給率。圖為阿里山杉木林。圖片來源/Winston Chen@Unsplash
投書
國際木材大漲與進口替代需求──後疫情時代的「國產材」機會/柳婉郁、李天裕

臺灣自產木材量只占市場約1%,這個「木材自給率」比起日本37.83%及南韓57.4%相去甚遠,臺灣大量進口木材早成常態。這是因為臺灣山林的樹木不夠多嗎?其實不然。臺灣林地,在長期森林保育跟禁止伐木的累積下,已長得夠多夠大,太過密集,需要像理髮一樣去「打薄」,這種伐木行為稱為「疏伐」。

投書
打破低海拔沒好茶的既定印象 「港口茶」-國境之南的風土滋味/蘇靜明

「低山嘸好茶」這一則茶業教科書上的「名言」,過去一直影響著臺灣消費者的判斷,然而,低海拔的地理區位真的生產不出好喝的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