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國土計畫法》從1997年首次提出構想,歷經近20年的醞釀與討論,2015年底完成立法,經過8年的準備期,「國土計畫」預計於明年5月正式上路,但在理應如火如荼審查「國土功能分區圖」的時刻,卻因「農地」的劃設、管理爭議,延宕國土計畫上路聲浪不斷湧現。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近1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都在三成出頭,且呈現下降趨勢,去(2023)年臺灣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30.3%,是10年來低點。當地緣政治情勢變得緊張,國際情勢衝擊臺灣糧食與原物料供給,外送服務、網路平臺發展也悄然改變臺灣的農業產銷生態。
今(2024)年9月農業部公布2023年農家所得,農民所得延續近年上升趨勢。細究相關數據,「專業農家」的所得增加率較高,可謂農業火車頭。既有農業政策如何拓展市場、改善軟硬體設備,助專業農家發揮帶動產業效果?本文分析相關數字反映的政策意義,包括「新農業政策」2016年上路以來的成效,以及未來如何延續既有政策效益,持續調整臺灣農業體質,增加農民收益。
「不是白色蛋殼的蛋都不要吃」、「果實生長緊密的葡萄都用膨大劑」……,這些在各網路社群、聊天群組傳播的「食安資訊」,都是經農政單位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公開澄清的假消息,但仍難免引起恐慌,衝擊民眾對農產品的信心。當類似訊息愈來愈氾濫,從根本建立民眾對農業資訊的識讀能力最為重要,本文分析常見農業錯假訊息類型與傳播管道,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在2016至2022年間,臺灣耕地面積從74.6萬公頃下降至72.7萬公頃,少了逾1.8萬公頃。前述數據已經顯示舊制度,也就是現行的「區域計畫」及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無法真正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臺灣即刻需要新的制度工具來協助解決問題,讓國土計畫準時實施,才是真正為臺灣農業發展著想。
常言「無肉不歡」,雖然從養生健康角度,肉類攝取過多會造成健康疑慮,有些民眾甚至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但沒有肉總讓人覺得「少一味」,為了讓消費者在口腹之慾與環保、健康、宗教等考量取得平衡,市面上甚至出現各種「素肉」,由此可看出「肉」在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臺灣國產鮮乳選擇多元,既有義美、統一、光泉、味全等大廠,也有各具特色的小農品牌,無論技術、行銷皆有一定成熟度。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臺灣鮮乳自給率超過九成(90.6%),但隨著「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臺紐貿易協定)將在明(2025)年全面開放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臺灣酪農產業如何因應成為焦點。本文將以鮮乳為主,解析臺灣酪農業產銷情況,並提供產業未來發展建議。
前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宣示,臺灣要在2050年達成碳排淨零;同年7月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框定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公正轉型等12項關鍵策略。
今(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揭示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韌性7大主軸。
常言「人吃五穀雜糧」,臺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家戶的耕作物種與產業發展型態相對多元,用現在的術語就是具有「農業生物多樣性」,造就這種農村風貌的關鍵角色之一,就是花生、玉米、黃豆、甘藷等「雜糧作物」,其總產量甚至一度超過稻米。然而,雜糧產業在臺灣長期不受重視,透過爬梳產業發展變遷,可以認識雜糧特殊的產銷體系,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整體農業生產的重要價值。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為減少有機物處理、分解等碳排,可將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質肥料或穩定的土壤改良劑,使有機物回到農田,透過土壤微生物的轉化及穩定化形成不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成為「土壤碳匯」的碳源增加碳匯。此法不僅能助益農業生產、維持土壤地力邁向永續農業,又解決有機廢棄物,有一舉數得之效,是最具潛力且可行性的方法。
從2022年底開始的雞蛋產銷爭議,相信大家記憶猶新,小小一顆雞蛋成為過去一年多討論極為熱烈的輿論焦點,在國內受關注的程度甚至可說不遜於總統大選。原本市場中並不起眼、長期供應平穩的雞蛋,為何會出現如此劇烈的產銷失衡?臺灣的雞蛋產銷體系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回顧缺蛋爭議,一般民眾對雞蛋缺貨的感受,大多是從2022年底開始,傳統市場、超市通路的供貨吃緊,貨架上的雞蛋經常售罄,價格明顯走揚。
臺灣作為1970年代全球性的「水果王國」,當時政府派出大批農技團專家,到非洲友邦國家教導當地農民種植無籽西瓜,背後功臣還包括強大的種苗培育能力;一顆顆鮮紅的無籽西瓜,還成為政府「宣揚國威」的軟實力。
曾幾何時,年輕一輩已經不太清楚「水果王國」的威名由來,水果外銷市場通路也一路坎坷,近年進口水果量還節節攀升,從2013年52萬公噸到2022年突破62萬噸,已追上同年國內水果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國內推動蔬菜「共同運銷體系」已有50年,這個由農民團體集結供貨向批發市場交易的系統,構成國內蔬菜產銷的主體結構,長期掌握蔬菜價格的形成機制。不過,在小家庭消費模式成為主流,連鎖超市、大賣場走進社區,以及近年冷鏈物流的建構下,市場型態有了巨大變化,批發市場的關鍵地位已受到挑戰。
農食供應鏈可大致分為:生產、收穫、加工、包裝、倉儲、配送至廚房烹調等七個步驟。在農作生產、水產養殖之前,其實還有更關鍵的環節,就是「生產投入」;所謂的生產投入,包括資本與技術的投入,資本就是農漁民決定生產養殖之前必須籌措足夠資金;與消費者比較相關的是,不論農作、水產或畜牧產業,決定採用哪一個品種、管理技術,會影響到後端供應鏈環節。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2014年臺灣發生「黑心油」事件,引起社會譁然,「食品安全」上綱成為政黨價值核心;持續迄今,食品安全雖一直佔據政府政策高度視野,但食品安全事件卻未見消弭!不是法令不夠完備,也不是政府執法不夠嚴謹,把關農產品安全與品質,最終仍得透過消費者自發性的食安意識覺醒,方是正途。
農產品安全檢覈機制,就國內法令與行政體系分工,有兩大部門主責:農業部管理農產品田間生產用藥安全;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負責食品上架安全規範。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農產品」包括超市或傳統市場販售的生鮮蔬果、雞鴨魚肉、蛋、奶,以及農產加工品,甚至花卉;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在萬物齊漲的年代,消費群眾對食物價格尤其有感,畢竟食物是剛需,滿足我們的一日三餐。想要判斷漲得有沒有道理,我們對於食物「價格」的形成,就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