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機械化
因洋蔥露地育苗具氣候風險,且極費人工,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輔導恆春鎮農會運用洋蔥種子造粒技術,在設施中以穴盤育苗,降低氣候風險,再透過機械移植田間種植,減少人力耗費。機械化相較人工提升效率十倍,粗估可節省人工費用每公頃2萬元。
「一通電話就可以種稻!」此話恐怕不假。水稻過去是勞力密集型農業,隨著技術發展及社會形態改變,農業機具持續開發投入,目前水稻已經轉變為最機械化的農產業,從育苗、整地、插秧、收穫、調製倉儲到包裝都有相關設備,不再需要密集勞力,代耕體系也最為發達,甚至連灌水作業都有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設備的研發。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臺東地區共有7族,占臺東縣三分之一人口,近8萬人。臺東地區原民族群多元、傳統物產豐饒,原鄉發展向來是臺東農改場努力方向。2022年開始,臺東農改場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計畫」,投入原民作物的知識傳承、栽培技術、產業串聯、資料建立與推廣等工作,推動原鄉兼顧「三生共好」的永續農產發展模式,保留部落農耕文化,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聯合國農糧組織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雜穀類作物的重要性被世界看見。在臺灣談小米,就不能不談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與農耕文化。本期探索小米在臺灣的故事,也看見原民傳統作物的潛能與生命力。(按:封面為禮納里部落,魯凱族耆老李蓮珠與油芒田的日常即景。)
麻豆區農會文旦柚機械一貫化生產,大幅降低人力需求,節省人力3分之2。農業部農糧署自106年起推動省工農機補助,至今補助機械已達18萬臺,省工效益達每日80萬人次,農糧署今(28)日表示,行政院已核定4年近百億元,將續推農業機械化、現代化。
農業缺工,但大蒜種植與收穫長期仰賴大量人工,因此農委會自去年起推動大蒜產業3年內全面機械化,提供種植機、乾燥機售價補助最高2分之1,收穫機補助最高3分之2。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31)日表示,國內大蒜種植機械化面積已有1,300公頃,近國內種植面積3分之1,今年目標朝2分之1全力推動。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29)日舉辦「茶園省工、智慧及電動農機示範觀摩會」,其中由十大神農獎得主林和春在茶改場及資策會協助下所開發的「茶園代耕智慧管理系統」,可記錄採茶機作業效率,協助代耕作業人力安排,農機行進歷史軌跡還可幫助新手駕駛學習操作,連日本農機企業都跨海承租使用。
大蒜栽培耗費人工,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今(19)日於雲林縣東勢鄉舉行大蒜機械化作業示範觀摩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當場宣布,今年起啟動大蒜從播種、採收到烘乾全面自動化,將投入約1億元預算補助農民購置省工機械,3年內讓大蒜產業達到100%自動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宣導「國產雜糧大步走,健康加值你和我」的觀念。其中,由農糧署補助、中華民國農會主辦的「與糧同行」活動,經由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推動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協助,安排5所策略聯盟的高職農校學生到雜糧產地認識國產雜糧作物,透過參訪與實作體驗,增進學生對國產雜糧的認識,提高未來從農意願。
去年宜蘭開始有農民集結復耕宜蘭老種黑豆後,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隨即投入選育研究。花改場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陳正昇說,過去曾有農民猜測宜蘭老種可能是來自屏東滿州的在地黑豆,但今年研究室採收後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單是外觀表現就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