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農校「與糧同行」 走進雜糧產地、親近國產雜糧

文/汪昕儀 攝影/汪昕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宣導「國產雜糧大步走,健康加值你和我」的觀念。其中,由農糧署補助、中華民國農會主辦的「與糧同行」活動,經由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推動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協助,安排5所策略聯盟的高職農校學生到雜糧產地認識國產雜糧作物,透過參訪與實作體驗,增進學生對國產雜糧的認識,提高未來從農意願。

10到11月間,5所高職農校包含國立旗山農工、國立岡山農工、國立曾文農工、國立北港農工、以及國立興大附農師生,分別前往臺南市下營區農會、臺南市西港區農會、高雄市辰農有機農場、彰化縣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以及雲林縣虎尾鎮農會,深度認識大豆(黃豆、黑豆)、胡麻、食用玉米、地瓜、以及花生5種雜糧作物。

西港農會農事指導員丁右任(左一)跟岡山農工學生詳細介紹胡麻榨油的過程。

首場活動由旗山農工園藝科3年級學生打頭陣,10月17日到臺南下營農會認識大豆(黃豆、黑豆)的生產與加工。在下營農會安排下,學生先拜訪自創「麻營農夫」品牌、獲得「107年臺南好米競賽」個人賽頭等獎的在地青農曾國恩。學生一下車,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農機具如耕耘機、開溝機、插秧機、碾米機等吸引學生的目光,宛如小型的農機具展,讓學生直呼印象深刻。

青農提醒機械化趨勢,學生下田認識黃豆

7年前從城市返鄉務農的曾國恩叮嚀學生:臺灣人口老化嚴重,機器將逐漸取替人力,未來從農必須透過農機具取代傳統人力,達到省時、省力及省工的效用,也要學會如何行銷自家的農產品,或是透過多元加工提升農作物的附加價值。

曾國恩帶學生到他耕作的黃豆田區,實地體驗並觀察黃豆的田間管理。學生一窩蜂踏進綠油油的黃豆田中,興奮地尋找黃豆,呼朋引伴的吆喝聲,在田中此起彼落。怎樣採豆?豆子如何加工?加工有哪些環節?學生爭先恐後地跟曾國恩提問,現場氣氛活躍,曾國恩也教學生如何分辨雜草以及拔除雜草的方式。

見識黑豆加工流程,翻轉學生對黑豆的認知

結束黃豆田的體驗,一行人前往下營農會。在農會人員安排下,學生參觀黑豆茶的製作、親手DIY黑豆豆花、還到農會的黑豆蔭油加工廠了解製作流程。農會安排學生到農會的產業文化展示館了解地方產業文化特色,農會四健會指導員莊美瑟跟學生說明,文化展示館原本是米倉,民國90年配合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一鄉一休閒」,將閒置空間再利用,才轉變成現在的模樣。

體驗參訪後,旗山農工園藝科學生陳梓榮說,活動顛覆了他原本想像的農業。在學校,他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農機具,自己對黑豆的認知也有所改觀,以往都覺得黑豆非常難吃,這次活動卻讓他發現黑豆口感還滿好吃,黑豆也分幾個不同品種,有的專門用來磨成黑豆粉,比較大顆的黑豆則是用來做蜜黑豆。

旗山農工園藝科主任林冠宇認為,這次活動讓學生連結產業實務,貫徹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是一場「接地氣」的體驗,學生可以提早認識農會的功能。

王淳信(左)在自家農場,介紹自製防治病蟲害植物油給學生認識。

胡麻青農與學生對話,傳承農產品產銷經驗

鏡頭拉到11月8日,與糧同行的第2場活動是由岡山農工園藝科3年級學生到臺南市西港農會,認識胡麻的生產與加工。西港全區胡麻種植面積近500公頃,其中農會契作面積約100公頃。體驗活動行程由西港農會一手包辦,農會總幹事陳月英表示,農會非常歡迎農校學生參訪,學生在學校上課只是紙上談兵,實地走訪產地能真正看到胡麻產業的整體發展,未來甚至可以安排學生體驗胡麻採收,體會農民務農的樂趣與辛苦。

體驗活動一開始,學生跟隨當地胡麻職人王淳信到胡麻田,由王淳信跟學生介紹胡麻外觀、生長特性、以及栽種方式,陳月英則把握機會跟學生分享西港胡麻的特色。「哇,好香唷!這是什麼?」學生突然發出驚呼的語氣,原來是王淳信拿出他用來防治病蟲害的資材:用檸檬和香茅結合製成的植物油。看到周圍學生好奇的眼神,王淳信也趁機跟學生說明友善農法的重要。

曾在農產公司服務、擁有碩士學歷的王淳信,深知小農的栽種與銷售方式都和「大農」不一樣,因此他語重心長地叮嚀學生:小農單打獨鬥做品牌太累了,小農可以參加產銷班、合作社或農會,用「共銷」方式在農產品紅海市場闖出一片天。

聽了王淳信的分享,一旁的岡山農工學生林玉珊說,自己很認同未來從事農業一定要打團體戰,大家一起賺錢,透過團隊合作讓生產的農產品一同銷售,才不會有個人的農產品銷售不出去的問題。

岡山農工園藝科老師鄭怡婷透露,學校大部份以教理論為主,這次活動讓學生真正和農產業界人士接觸,有些學生畢業後想從農,但他們不太知道會遇到哪些問題,讓他們先聽取有經驗的農友分享經驗,知道未來從農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能少走些冤枉路。

岡山農工學生專注地製作屬於自己的心型芝麻糖。(圖片提供/西港農會)

做中學,學生體驗胡麻從產地到餐桌的好滋味

結束田間體驗,學生移動到農會的胡麻嫂故事館及胡麻食品加工廠。一行人風塵僕僕來到故事館外,聞到一陣陣飄散在空氣中的麻油香氣。西港農會農事指導員丁右任跟學生解釋,胡麻嫂故事館是由穀倉改建,館內展示胡麻榨油的傳統製程,從焙炒、散熱、碾碎、蒸熟、成型、到榨油共6道程序,每道程序都有專用的器具。

除了讓學生參觀,現場還讓學生親手進行芝麻糖DIY。先由農會人員負責快炒芝麻,屋內香味四溢,接著倒入麥芽糖拌炒,芝麻與麥芽糖充份融合後,再快速分裝到每位同學桌上,接著進行芝麻糖製作。農會人員提醒學生趁著芝麻糖還熱的時候,馬上幫它塑型。「快點!快點倒下來!」學生緊張地喊著,從沒自己動手做過芝麻糖的岡山農工學生蔡嘉琪,看著自己製作的心型芝麻糖,覺得很高興,透過做中學,她認識到原來做芝麻糖也是一種學問。

旗山農工學生到麻營農夫曾國恩的黃豆田,學習黃豆的田間管理,順帶合影留念。

幫學生「接地氣」,希望找到更多從「糧」青年

跟旗山農工學生一起到下營農會的農糧署作物生產組雜糧特作科科長鄭永青表示,農糧署首次結合高職農校辦理認識雜糧產業的活動,雜糧生產鏈除了生產後要對消費者溝通說明,上游的生產希望有更多新的生力軍,高職農校學生雖然目前沒有直接從農,但透過與糧同行活動,希望讓學生對農產業產生興趣,甚至從事雜糧生產工作,讓學生不僅是雜糧的消費者,未來也是雜糧生產的生力軍。

中華民國農會推廣部主任巫姿瑩則觀察,與糧同行活動有助農校學生深入了解單一雜糧作物,像是吃剛炒好的黑豆,以前學生可能從來不碰這些東西,親手做黑豆豆花也一樣;經由讓學生實際製作黑豆花或芝麻糖,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有助引導學生愛上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