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外銷門票,從國際貿易農產品驗證趨勢,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重要性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徐敏記 攝影/徐敏記 製圖/邱柏綱
觀察全球主要生鮮農產品消費市場,多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北半球;若以東、西半球來看,則以東半球為主;而北、東半球主要消費市場,就位於亞洲。聚焦亞洲來看,就是東亞地區,包含中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國這些人口眾多國家,也是未來生鮮農產品消費力成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蔬果類,其消費力成長可以反映都市發展、人民健康飲食需求趨勢,例如中國最近非常熱門的「30分鐘生鮮食品冷鏈快遞」,或是每年跨海運輸至中國、日本的智利櫻桃、紐西蘭奇異果。

國際貿易愈趨頻繁,驗證要求應運而生

20世紀初農產品運輸,多侷限於產地附近或國內銷售,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明棧板運輸,大大增進跨國農產品運輸,例如菲律賓香蕉、鳳梨,便能夠跨海快速運輸到日本,並搭配日本國內冷鏈物流系統,全程溫度控制下抵達各超市、賣場等通路。

目前國際生鮮農產品貿易轉變趨勢,包含產銷層次簡化、物流控制革新、生產集團躍進、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國際驗證要求。這些改變從每年國際展覽中不難看出,以東京國際食品展(FOODEX JAPAN)、「亞洲國際食品及飲料、酒店、餐廳及餐飲設備、供應及服務展覽會(HOFEX)」為例,參展廠商多是具備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能力的供應商,例如紐西蘭奇異果生產者,從2006年7,827家減少到2016年6,312家,產值反而由美金4.63億元成長至美金11.93億元;荷蘭設施蔬菜農戶近40年從8千戶減少至2017年1,260戶,產銷整合與集團化逐年進展;中國生鮮電子商務則可見京東商城、阿里巴巴集團進行上下游整合;最後就是國際驗證要求帶來的貿易壁壘。

國外重要農產品驗證趨勢皆為價值鏈全程控管,不只是田間,後續包裝、銷售流程皆須符合規範。圖為美國農業部有機產品驗證(USDA)的芽菜包裝場。

驗證起源於交易證明,逐漸擴展為價值鏈管理

所謂驗證,意即出具證明文件的活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ISO/IEC指南2:1986》(ISO/IEC GUIDE 2:1986)指出驗證定義:「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鑑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規範性文件的活動。」而農產品驗證的起源,在20世紀初僅是交易證明,到了20世紀中期後,轉變為「產品品質」證明,近幾年則逐漸轉變為從農場到餐桌的價值鏈管理,不僅關注食品安全,更包含溯源、效率、減少損耗、員工福利、動物福利、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等概念。

這些目標涉及國際標準化組織、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害物整合管理(IPM)。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重點是建立國際標準化共識,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則以科學為依據,旨在保證加工系統流程符合食品安全,害物整合管理利用防治技術控制有害生物族群,使其低於可被接受之經濟危害水準之下,同時維持生態平衡,進而減少作物損失。第三方國際驗證如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則匯集以上各項精神,希望能管控農業生產過程,針對生產、包裝及運銷等步驟進行國際標準化作業,透過預先模擬可能發生的危害、擬定解決方案,以預防、去除或降低食品危害。

組織化認證各類食品安全標準,因應農產品外銷三大障礙

以往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最常見關稅貿易障礙,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近年來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或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故,使關稅不斷調降,國外產品競爭力也逐漸提升;第二是檢疫障礙,生鮮蔬果外銷時往往須經過特殊處理,例如外銷日本的葡萄、印度棗須低溫處理、紅龍果、芒果須蒸熱處理等;第三就是國際驗證障礙,雖然從非關稅貿易障礙的角度來看,它是技術貿易障礙的一種,但對生產管理層面而言,也是一項有力工具。

舉例而言,荷蘭1994年起推動「花卉環保生產認證」(MPS),對花卉農民、物流業者及通路商而言,取得此認證除了證明生產過程友善環境,也是企業形象的建立與加值。目前全球參與此認證的生產者與相關廠商達4千個,遍及44個國家,已成為國際認可的重要園藝產品環保生產認證,取得認證才能取得進入歐洲市場的門票,並於通路販售及售後溯源。

資料來源:GAP普及推進機構/GLOBALG.A.P.協議会(2018)。 GLOBALG.A.P.認証経営体数の推移。https://www.ggap.jp/?p=120

自1996年英國出現狂牛症病例後,歐洲各國、美國開始重視食品安全與溯源,在農產品方面也是如此。為了達到供應安全,全球主要零售商、製造商和食品服務公司共同組成非營利組織「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希望透過不斷降低食品安全風險,設立一致性安全標準以確保食品安全,並減少不必要的重複驗證稽核,增加供應鏈效能。

目前全球食品安全倡議承認的驗證規範,例如荷蘭食品安全系統驗證標準22000(FSSC 22000)、英國零售商協會(BRC)全球食品安全標準(GSFS)、美國食品安全品質標準(SQF)、全球食品安全標準(PrimusGFS)、加拿大良好農業規範(CanadaGAP)、全球良好農業規範。而這些驗證規範中又以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驗證家數最多也最普遍,至2018年6月30日,通過驗證約有191,223家,分布於全球118個國家,主要供應國際中大型販售通路、下游廠商。

國際農產品驗證門檻逐年增高,多國策略性提升經營內涵

早在2009年,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便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GLOBALG.A.P.關於良好農業規範認證體系基準比較的諒解備忘錄》,預計將以中國良好農業規範(ChinaGAP)1.0版鏈結全球良好農業規範。

同時日本在安倍晉三出任首相後喊出進攻型農業願景,農業外銷預算逐年增加,並拓展許多策略性、計畫性生產項目,例如外銷空運冷鏈物流相關設備與設施場域,以及取得國際認可等相關驗證。另一方面,為了與國際接軌,並讓日本良好農業規範(JGAP)能成為國際認可的驗證之一,現有的日本良好農業規範1.0版之外,另外將2.0版改為亞洲良好農業規範(Asia GAP),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鏈結,導入永續經營、食品安全及管理概念,並喊出2020年東京奧運會須有一半食材來自日本良好農業規範、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驗證,以達到強化國內生產技術與食品安全的目標,並且在農業高等學校進行驗證相關教育訓練,從教育著手,培養國際驗證專業相關人才。

從近年國際食品展覽中,可以看出國際驗證受到重視的趨勢,此為厄瓜多農產公司卡密塔(Carmita Products)在東京國際食品展設攤,主要農產品香蕉已取得多項國際驗證。

加拿大《加拿大安全食品條例》(SFCR)、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SMA)也開始要求進口產品具可追溯性,並取得全球食品安全倡議認可的國際驗證或相關證明。由此可知,跨國農產品對於溯源與國際驗證要求門檻將逐年增高,近年這些國際驗證更納入員工福利、動物福利、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等相關規範,與時俱進不斷升級。

參與國際驗證不僅為拓展通路,更是農業經營技術提升標竿

綜上,農產品安全必須仰賴生產鏈每個環節才得以維持,國際驗證將成為未來貿易基本需求。曾針對臺灣通過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驗證、預計辦理或有意願的生產者進行不記名調查,發現他們多希望透過國際驗證,達到源頭管理、降低風險、市場區隔、提升管理、品牌形象及穩定收益,所以進行國際驗證,不單純是開拓國際通路或提升價格,代表驗證本身也是農業經營技術提升的試金石。

參與國際驗證是世界趨勢,在外銷方面,未來不僅僅是產品品質與價格的追求,透過執行與國際接軌的驗證,提升食品安全維護能力,是不可避免的挑戰。

延伸閱讀

【產銷履歷驗證】不只是農產品標章,更是農場管理的經營工具

【產銷履歷驗證】落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為接軌國際驗證做好準備

【產銷履歷驗證】可追溯食材市場穩步提升,通路串聯生產與消費端,共同為安全農產品把關

【產銷履歷驗證】驗證不等於考證照,評估農場管理風險才是主軸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