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綠植相伴,居家養護輕鬆上手

養護觀葉植物網路上講得很簡單,沒想到蟲蟲危機、枯葉爛根統統來,懷疑買的植物有問題或自帶黑手指體質?擁有超過千盆觀葉植物的Louise(彭暖茹)和Ang(廖培安),因喜愛觀葉植物而相戀結婚,成為超級綠手指之前,也是從居家小規模種植開始,「初期經歷不少挫敗,繳了很多學費。」Louise表示,現在資訊流通快速,許多新手看到網友分享或達人教學,就依樣畫葫蘆模仿,卻忽略環境不同,對待植物的方式也需改變,「它們不只是漂亮的擺設,而是生命。」

封面故事
南國雨林植物的綠色方舟

四季如春、海洋環抱的恆春半島,成為熱帶植物的一方淨土。不少雨林植物在此落地生根,它們常具有絢麗百變、讓人一見難忘的葉形,隨著風或洋流來到臺灣,演化出特有身姿。但活過了天擇,位於低海拔的棲地仍難逃人為干擾,甚至成為梅花鹿的大餐。四年前,恆春熱帶植物園啟動「方舟計畫」,為南國瀕危熱帶植物打造庇護所。

封面故事
豢養一座都市叢林,用植物啟發創意

登上臺北建國花市附近一棟老公寓的四樓,與「日目247Visualart」共同創辦人陳普辦公桌相倚的,是一座有著上百種觀葉植物的半露天溫室。日光通過布幕轉化成柔暖的光線,空間瀰漫著飄渺霧氣,身處在滿室綠意中,總能為陳普帶來豐沛的靈感。他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黑青》系列等作品,都來自植物的啟發。

蕨對好種
封面故事
【植迷生活】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

「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在媒體報導觀葉植物的奇貨可居之前,我一直這樣看待生活中的植物。變葉木、朱蕉、福祿桐、彩葉草、椒草……這些是早期在臺灣曾被注目的觀葉植物;疫情期間,源自雨林的觀音蓮、蔓綠絨、火鶴,經由精心拍攝的美照在媒體網路傳播,困在家裡的人們看見了擁有鮮明葉脈、絨布般質地、鮮紅或黝黑色彩等華麗葉片的觀葉植物,開啟了生活的新大門──那就來「獵」植物吧。

封面故事
從培育到選品,植人打造宅栽園地

在社群媒體的帶動之下,臺灣掀起一波觀葉植物熱,疫情又助長「宅經濟」,觀葉植物價格水漲船高。園藝界異軍突起的新星「宅栽」,從地毯式蒐集臺灣既存的老品種、看準潮流回歸,到搶先培育未上市新種,利用網路社群行銷,在YouTube累積近八萬人訂閱,賣出觀葉植物新商機。

封面故事
漫步蓮華池,望見葉的無窮樣態

漫步於南投魚池的蓮華池林間步道,聳立的喬木底下有灌木、林下植物,樹上攀有綠意濃密的巢蕨與藤蔓,仔細尋找還有著生於枝條上的原生蘭,共同堆簇一座鬱鬱蔥蔥的觀葉植物祕境。對照一般郊山植物種類約莫兩、三百種,蓮華池卻高達六百種,是什麼原因讓這裡滋養出從土壤到樹冠層層盎然的森林結構呢?

苜一植栽
封面故事
把森林搬進房間

自從疫情進入生活,限制了外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人們開始想念那片綠意。但入手一盆植物不像掛上一幅畫,只要欣賞就好;要照顧它、觀察它,和它一起成長,對於新手來說或許稍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如「苜一植栽」主理人Dora,替植栽新手一一指引。

封面故事
【植迷生活】植於心間的靜好

幾年前因室友搬離、由邊間挪移至面對社區中庭的房間時,最中意的即是有了一方窄仄陽臺。靠近耶誕節的日子,我興沖沖自店家攜回一株心儀已久、上板至淺色木片的二叉鹿角蕨,彼時此種並非原生於臺灣的雨林植物熱潮正悄悄掀起,加上以毛茸茸走莖惑人心志的兔腳蕨,兩株帶著動物名的植物與老闆相贈的小精靈空氣鳳梨,成了小陽臺的第一批房客。

封面故事
北回歸線以南,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原始熱帶雨林的樹冠底層,大型多年生植物龜背芋的蜷曲嫩苗緩慢舒張,造就深綠葉緣不規則的獨特羽裂,因為與有孔洞的瑞士起司有幾分相似,被賦予Swiss cheese plant 的可愛暱稱。人們無法預測她下一秒的變化,只能靜靜等待葉片羽狀裂口的張力美感,而她的根系慢慢地、慢慢地伸展,觸碰臺灣國境之南,在屏東縣長治鄉生根茁壯,引領羅鈞瀚走入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3年2月號 植葉相談所

無法外出的疫情期間,困在家的人們被龜背芋、蔓綠絨、合果芋等雨林植物各異其趣的葉形攫住目光,開始把森林搬進家中,藝術家更從綠意汲取靈感,新生或凋謝都化為創作的養分。從斗室來到戶外,打開感官,觀察葉子的色澤、形狀、脈絡、氣味與質地。山林、海畔、甚至住家附近的公園,都能成為觀葉祕境,在與植葉無聲相談的過程中,找回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