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柑橘
秋冬是柑橘的季節,嘉義椪柑已開始採收,由於今年雨水偏少,椪柑果形偏小,但甜度、品質則有所提升;農曆年節前採收的桶柑及茂谷柑也有果形偏小趨勢,但因入冬氣溫低,果樹需水量不高,預估缺水不會影響到果實生長。
約有9成以上農友並未受過果樹栽培管理的相關訓練。近年網路資源成為大多青農的學習管道,可惜少有農友探究網路上的整枝修剪技術是否合宜,常見片面見解的經驗分享,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反而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筆者彙整近年來觀察到的管理方式,並推薦簡單的改善方法,期能供農友作管理果園時參考。
柑橘類水果作物,感染「柑桔線蟲」,會出現植株葉片黃化、落葉、葉子及果實變小、新梢乾枯等病徵,常被誤認成營養不良,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表示,檢查植株細長根系是否變得粗短,或容易附著土壤,可以判斷植株是否感染柑桔線蟲。
偏方害死柑橘樹!看到果樹變衰弱、葉子長不好、結果量不如往常時,果農往往強剪樹幹,以促進發新芽,但大量萌發新芽的結果,常使養分不均導致葉子黃化,有些果農民甚至把結構枝給砍了,快的話,2年內果樹就會死亡。如果發現果樹變衰弱先別心急剪枝,也別大力灌肥,先找各區農業改良場,免費諮詢。逐漸修整成心形的柑橘樹,將回饋甜美又豐碩的果實。
在農產加工跟園藝性狀上,一般相信,柑橘的酸味來自於檸檬酸,即便果實的糖度相同,也可能因為酸度的差異,導致味道有顯著的差異,一般稱之為糖酸比(acid-sugar ratio),是果實品質的重要指標。但是如何從基因的層面進行判斷,一直是個困難的問題,而酸味是柑橘重要的性狀之一,也是育種學家長期想要發現和調控的基因。
冬季是臺灣柑橘類盛產的季節,從柳丁、桶柑到椪柑,每種都是甜又多汁,越接近農曆年節,市場各水果攤、超市賣場更是毫不客氣的堆了黃澄澄如小山般的橘子,主婦只要經過一定買上一袋
臺南市東山區一群默默耕耘友善環境農業的農友,民國104年組了五酷山農團,彼此相互學習、鼓勵及支持。日前舉辦「橘代蜂華農事體驗活動」,由蜂農詹承霖和椪柑農鄭文福帶領民眾認識農業生態,體驗農村在地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