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東山區一群默默耕耘友善環境農業的農友,民國104年組了五酷山農團,彼此相互學習、鼓勵及支持。日前舉辦「橘代蜂華農事體驗活動」,由蜂農詹承霖和椪柑農鄭文福帶領民眾認識農業生態,體驗農村在地的生活樂趣。
活動吸引了來自臺北市、雲林縣、以及高雄市共25位民眾報名參加,由自創「蜂和小鎮」品牌的6年級生詹承霖,用蜜蜂生態解說揭開序幕。承襲祖先90年養蜂經驗的詹承霖與其太太,過去都在北部工作,因發現父母親逐漸年邁,決定辭職回家,協助父母親經營蜂場。從小跟蜜蜂為伍的他,重視環境永續經營,將家中果園轉型為有機耕種,強調維護自然生態。
詹承霖帶民眾到自家果園,簡單放置數個蜂箱與手繪解說看板,生動活潑地解說蜜蜂種類以及蜜蜂與環境的關係,還把現場採收熱呼呼的花粉,讓民眾們親口品嚐,大夥直呼好新鮮。
透過戴網帽的防護教學,詹承霖讓民眾忘卻害怕蜜蜂叮咬的恐懼。大多數民眾都是首次體驗蜜蜂裝的打扮,既興奮又好奇,各個猶如藏鏡人般,仔細聆聽並觀察蜜蜂的居住環境與生產花蜜的點滴。後續的手作體驗,則讓民眾用蜂蠟做成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蜂蠟蠟燭。
結束蜂園的體驗行程,參加民眾前往鄭文福的「柑之如飴」果園用午餐。果園運用在地食材烹飪午餐,除了有東山人最熟悉的豆菜麵,還加上桂圓煎蛋,民眾對桂圓煎蛋特別感興趣,紛紛好奇提問龍眼乾不是都只能煮甜湯,怎麼還能煎蛋?
用完午餐,鄭文福介紹果園特色與各式椪柑的種類與病蟲害,再帶領一行人步行至椪柑園內,開始重頭大戲:人人手拿一把剪刀,動手採摘椪柑。民眾的採收袋裡一下子就豐收滿滿,尤其是找到碩大肥美椪柑的那一刻,開心的表情更溢於言表。
「歡喜做、甘願受」是鄭文福的座右銘,他堅持用草生栽培方式經營果園,經過幾年試驗,從原本的慣行農法逐漸轉型為友善耕種模式。他先從減藥開始著手,配合有機資材讓果樹自然成熟,今年還特地幫其中一區的椪柑樹搭蓋網室,防治東方果實蠅及介殼蟲。
此次體驗活動是由農村發展基金會支持,由國立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專案經理陳姵君與博士後研究員鍾怡婷組成的團隊執行。陳姵君表示,他們從旁陪伴農友互相學習與合作,打破傳統耕作思維,將農友串聯一起,以這樣的方式辦理活動,吸引更多民眾親身來到產地,就如同早期臺灣農村社會的「放伴」傳統文化(指農村鄰里間會互相幫忙,彼此照應,連結著緊密的朋友情誼)。
陳姵君補充說,透過體驗過程可以讓民眾認識農友、農產、農業及生態環境,也可以讓更多民眾重視環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