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買菜學堂】套著塑膠袋的橘子有什麼祕密?

文/雷家芸、諶淑婷 攝影/雷家芸 首圖攝影/謝佩穎

冬季是臺灣柑橘類盛產的季節,從柳丁、桶柑到椪柑,每種都是甜又多汁,越接近農曆年節,市場各水果攤、超市賣場更是毫不客氣的堆了黃澄澄如小山般的橘子,主婦只要經過一定買上一袋,無論是放在提袋裡隨手剝來吃(如此大嬸的舉止現在卻非常自然呢),或是送進烤箱加熱後吃,都是冬季限定美味啊!

但是!前幾天主婦的Line群組竟傳來一則新聞,標題寫著「套袋橘子的祕密」,提醒:「套上透明塑膠袋的椪柑,為了延長保存期,會過一次加了防蟲劑的水再套上塑膠袋,因此醫生警告,摸了這種碰柑果皮再徒手拿果肉的話,裡頭的殘留毒素會讓你鬧肚子、嚴重的話還會嘔吐、罹患急性肝炎。所以吃之前還是要把橘子洗乾淨再剝來吃!」

主婦白眼翻過去還來不及翻回來,群組立刻噹噹噹繼續響起,親友開始回傳「感謝提醒」、「噁!太可怕了」「這麼沒良心,還有什麼可以吃」,我只好花一分鐘上網搜尋,這類柑橘套袋謠言早就在2012年就出現啦,然後2015年也曾又來湊湊熱鬧,怎麼現在又捲土重來了,謠言是可以這樣傳了又傳、傳了又傳嗎?

網路盛傳套上透明塑膠袋的椪柑,為了延長保存期,會過一次加了防蟲劑的水再套上塑膠袋,要清洗過再剝來吃。(示意圖;圖片來源/豐年社資料庫)

其實「果實套袋」是現代經濟果樹栽培非常重要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高經濟價值或病蟲害危害度高的果樹,例如葡萄、蓮霧、部分高單價柑桔類等,農人會在果實成長到一定程度時,套上保護袋,避免果實蠅的危害或者果實日燒症[1],也可以減少農藥的施用量,材質則包含紙類(黑或白色)、PE塑膠、不織布等。

因應不同作物,套袋作業會在果實不同發育階段進行,大部分會在幼果時期完成,一方面方便進行套袋,另一方面果實較小時,病蟲害危害程度較弱,例如葡萄果實在進入著色期後,果內糖分開始累積,極容易受病原菌感染,也易招惹葡萄害蟲,因此在葡萄果實如豆粒大小時,即可進行早期套袋,來減緩病蟲害侵襲機率。

栽培茂谷柑時為預防果實日燒,除果實套袋外,農民會在果樹和果實上噴施碳酸鈣。

在套袋前,有些農民會進行預防性噴藥處理,畢竟無論是化學性或生物性藥劑,如果套袋後才噴藥,藥劑大多會落在袋子外,防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不過幼果時期施用的藥劑,等到採收時,藥劑殘留量應已低於標準值,主婦可以安心購買。最重要的是,這些套袋包裝其實採收後都會拆除,在水果攤上,其實根本看不出是套袋水果。

咦?那水果攤上為什麼還會看到用塑膠袋包著的柑橘?其實那不是栽培的果實套袋,而是採收後的包裝袋!因為當桶柑、椪柑在果皮呈半黃綠色的成熟度時,農民就會先採收,再利用儲藏技術使其「後熟」,等到果實變黃、糖酸比增加後,才出貨販賣,這是一種產期調節的好方法。可是柑桔類在後熟時期非常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因此儲藏前,農民會以食藥署核准的抑菌藥劑,依植物保護手冊建議施用量浸泡,風乾癒傷3至7天,再以0.02~0.03 mm塑膠袋,逐一將果實套裝後儲藏。

茂谷柑果皮表面殘留未清除乾淨的碳酸鈣白點,並非農藥,清洗乾淨即可食用。

此時套袋的目的,是避免果實在裝箱後相互碰撞,造成傷口,使病原菌入侵後又交叉感染其他果實,和延遲藥劑蒸散無關(搖手指)。根據食藥署「105年度市售農產品殘留農藥監測結果」報告,柑桔類的農藥殘留合格率達97.7%,在水果類中排名第二(第一名為梨果類),因此主婦在採購柑桔類水果時,不需要太擔心藥劑過分殘留的問題。

當然啦!消費者總是擔心農民是否會正確、適量施藥,無法消除果皮農藥殘留的疑慮,這裡主婦來個簡單教學,買回家的桶柑、椪柑可以利用流動水流浸泡清洗二十分鐘以上,隨後瀝乾取出,置於通風處自然乾燥,就能大幅降低農藥殘留量,但是果皮上千萬不能有水分殘存,否則容易孳生病菌,造成保鮮效果差,可食用效期也會縮短,最後不免俗要祝福大家吃好橘子、大吉大利!


[1]栽培茂谷柑時為預防果實日燒,除果實套袋外,農民會在果樹和果實上噴施碳酸鈣,預防烈日灼傷,並在採收清洗後才進行出貨,主婦在市場水果攤上可能會看見茂谷柑果皮表面殘留未清除乾淨的碳酸鈣白點,不用過於擔心是否為農藥殘留,只要回去要食用前將表皮稍做清洗即可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