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主場我來挺】迎春納「蝠」!你知道蝙蝠就在你身邊嗎?

內容提供/ 動物當代思潮 文、攝影/ 李奕萱 首圖攝影/ Ming-yen Hsu

因應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

農曆新年到了,家中春聯準備換新了嗎?吉祥話裡,期望新的一年福氣滿滿的「福」字很常見,不過你知道「福」跟蝙蝠,其實息息相關嗎?

過去聽到蝙蝠,可能讓人想到陰森的夜晚、神秘的古堡、與一隻隻被視為吸血鬼化身的倒吊蝙蝠。在臺灣,甚至還曾有蝙蝠誤入住宅,讓屋主全家因害怕被吸血而速速通報消防隊的烏龍事件發生。

可見即便大部分人可能都已經知道,絕大多數的蝙蝠只吃小蟲、果實、種子和花粉,並不會吸血,但是對蝙蝠的偏見仍存在你我生活當中。

「以前造字很厲害!」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說:「我們看蝙蝠二字,都是『虫』字邊,就已經直接告訴你,蝙蝠是吃蟲的了。」

蝙蝠可以吃掉農田的害蟲、大家都討厭的蚊子,還會幫花果授粉,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動物。也正因為蝙蝠對人類益處這麼大,所以在中華文化史上,蝙蝠常被尊為「神獸」;並且也取其諧音,例如在「五福臨門」的春聯或雕花上,直接畫了五隻蝙蝠。

雖然蝙蝠在自然和文化上與人類休戚相關,但面對都市的擴張、更新,蝙蝠卻逐漸遭逢困境,當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試著想保護蝙蝠的生存權益時,更是常面臨資源的窘迫和大眾的誤解。

五福臨門圖周圍圍繞五隻蝙蝠。 (圖片提供/ 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蝙蝠逸事:沒有牠,就沒有龍舌蘭酒

在美國,每年10月是蝙蝠感謝月(Bat Appreciation Month),徐昭龍說:「由於美國承蒙蝙蝠的幫忙,讓全美農民每年得以省下230億農藥費用,因此訂下這個節日。不只美國,泰國最近也開始統計,發現蝙蝠消滅水稻田中很多害蟲,大概省下了幾千萬美金。」

除了吃蟲,如前所述,蝙蝠還能幫農作物授粉,例如榴蓮、紅毛丹、香蕉、腰果,許多都拜蝙蝠所賜,尤其墨西哥的龍舌蘭,也得靠蝙蝠授粉,因此可謂沒有蝙蝠,就沒有墨西哥知名的龍舌蘭酒(Tequila)。

蝙蝠對人類的重要性不只表現在自然之上,回到中華文化,蝙蝠的身影也隨處可見。《書經・洪範》中提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徐昭龍認為,蝙蝠除了諧音,也非常符合書中的形象。

一曰壽——他說:「陸地最大的動物是大象,可能活7、80歲;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狗,則是1、20歲。老鼠才活2、3年,可是蝙蝠比老鼠還小,壽命保守估計都有3、40年以上,所以才被視為長壽的象徵。」

二曰富——蝙蝠何以帶財?一來活得長就可以累積物質或心靈上的富貴;二來牠們對人類帶來農業上的貢獻不說,連中藥裡有補眼功效的「夜明砂」,就是蝙蝠的糞便,不僅如此,蝙蝠的糞便到了現代,還被做成價格不斐的肥料。

三曰康寧——蝙蝠能幫助人類控制病媒的蚊蟲,蚊蟲少了,疾病也跟著少了,人類自然就可以健康、心神安寧。徐昭龍說:「平常最容易看到的東亞家蝠,一天就可以吃上1,200隻蚊子。」所以,當經由蚊蟲叮咬傳播的茲卡病毒在美國橫行時,也有不少地區由官員帶頭,推展蝙蝠屋,用自然的方法來對抗難以控制的疫情,減少使用殺蟲劑,避免病媒蚊產生抗藥性後未來更難控制。

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當長壽、富貴、康寧都得到了之後,人們就有餘力回饋大自然,照顧蝙蝠和其他生物,無論牠是否可愛或是否為保育類,都培養出關愛生命的「好(生之)德」。最後四德兼備,生命的最終就由老天來決定是否賜給我們一個完美的Happy Ending「善終」,就像寺廟裡四隻蝙蝠代表的「天官賜福」。

臺灣低海拔地區最常可以看到的「東亞家蝠」。(圖片提供/ 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所以,蝙蝠都在哪裡?

在我們的認知裡,常覺得「神秘,是因為遙遠」,然而事實上,蝙蝠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就算在都市叢林裡,只要有心觀察,都可以看到東亞家蝠的芳蹤。

就算是住宅區,只要給予一些些的空間,如樹洞、樹皮裂縫、樹上的葉子下等等天然的棲所,也有蝙蝠會利用鐵皮或屋簷縫隙,甚至冷氣機,都可能會有蝙蝠來棲息,只不過因為蝙蝠活動時間都是晚上,比較不容易注意到。在公園的傍晚,天氣好時,就很有機會見到蝙蝠在空中滑翔。

臺中豐樂公園挺挺動物生活節賞福活動。

除了人居,蝙蝠也常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不過不是活生生的蝙蝠,而是寺廟的雕刻、畫像,甚至是神明衣服上的刺繡。徐昭龍說:「臺北龍山寺廟門左右『龍山』兩個字的上方,就有蝙蝠在看你;點香的地方往上看也有四隻蝙蝠看著你,廟裡到處都是蝙蝠,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一點。」

他還玩笑說:「拜拜有效跟沒效,搞不好就差在這裡。人家神明要賜『福』給你,你看不到的話,不知收不收得到呢?」且不只寺廟的雕刻,連皇帝都將蝙蝠穿在身上,例如清朝的龍袍,就用橙紅絲線繡上蝙蝠,在龍的身邊飛舞,代表「洪福齊天」。

在農業上,蝙蝠更是農人的好朋友。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和花蓮的農田合作,在農地周遭架設「蝙蝠屋」,推出友善農作「友蝠米」。徐昭龍說:「蝙蝠在國外被看作稻田螟蟲的剋星,多則一天可以吃掉2千隻以上。只要蝙蝠夠多,就不需要使用過多的殺蟲劑。」

此外,學會也跟高雄的荔枝園合作,由於香甜的荔枝常招來成群害蟲,早期都是噴藥處理,可是日久蜜蜂就不來了。缺少蜜蜂授粉,荔枝樹就無法結成果。現在開始改建蝙蝠屋、減少噴藥,有了蝙蝠代勞,不只荔枝能順利結果,對土地和消費者的心意也相對溫柔。

從龍袍神獸,到折翼的生命

可是,儘管蝙蝠為人類帶來那麼多的助益,這些小小的生命如今卻不斷面臨生存的危機。首當其衝的問題,當然是環境的破壞。

以瀕危的狐蝠為例,徐昭龍說:「狐蝠都在沿海、淺山地帶活動。北從野柳,南至臺東,範圍大多侷限在溪流河口附近。但很多這樣的區域被開發成河濱公園,種植一些例如櫻花或其他觀賞用植栽,可是這些其實都不是臺灣原生動物需要的植物。」

狐蝠最需要桑科榕屬的植物,原本在東海岸的野溪周邊,就有足夠的桑科榕屬植物供蝙蝠吃住。但變更樹種之後,對狐蝠的生存就帶來直接的衝擊。更甚者,花蓮曾有里長因為覺得「樹太多,會讓當地很陰暗」,而將樹木修剪至成人胸口以下高度,原本出現在那裡的蝙蝠,因此就消失了好幾年。

不只狐蝠,城市的蝙蝠也不好過,面對人類居住環境,只能夾縫中求生存,且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傷。例如學會有次接收到一隻斷手的蝙蝠,因為在窗戶隙縫裡生活,屋主開窗時,不小心就夾斷了牠的手,即便治癒,也無法飛翔了。

海科志工協助製作蝙蝠屋。蝙蝠屋將成為水泥叢林裡蝙蝠的求生之處。(圖片提供/ 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都市逐漸以鋼筋水泥取代舊式騎樓和平房,蝙蝠更容易失去原先生存的空隙。然而,蝙蝠保育的艱困並不僅只於此,人們對蝙蝠的輕忽和不了解也是推行保育的阻力。

就算農委會的《臺灣動物紅皮書》點出了狐蝠數量已經小於50隻(比瀕危的石虎還少),蝙蝠所受到的關注還是不成比例的微小,以蝙蝠學會這樣的民間單位來說,要推動蝙蝠的研究和保育,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讓徐昭龍就算以「我們是保育界的小小小小小小小小咖」自嘲,仍難掩沈重。

除了不受注目,更令學會為難的是人們對蝙蝠的誤解。徐昭龍說,有時大企業承辦人會邀學會提贊助企劃,但往往提案到了高階主管手上,所得到的答覆卻是:「蝙蝠的形象不好,跟我們的企業形象不太吻合,所以很抱歉。」他無奈地說:「臺灣不是到處都是土地公廟?土地公身上衣服常常也是繡著蝙蝠,如果這動物形象不好,怎麼可能當神獸呢?」

昔日曾在皇帝龍袍上、神明衣服上飛舞的祥瑞象徵,如今成了折翼的脆弱生命,徐昭龍感嘆,即便努力地想接住這些墜落的蝙蝠,人們的外援卻遠遠不足。

守護蝙蝠,也等於守護這塊土地

沒有關注度、沒有足夠的經費、甚至要面臨民眾對蝙蝠的誤解,然而學會並沒有因此止步。他們努力推展社區或公園架設蝙蝠屋,也跟友善農作的農友合作,並進入校園認真宣導。徐昭龍相信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人類的下一代可以成為改變的契機,將這些知識帶到家家戶戶。

此外,學會也經常舉行「都市賞蝠活動」,或從動物保育學者,變身文史工作者,帶領民眾「廟宇尋蝠」,再再皆希望讓更多人發現蝙蝠這個安靜卻一直都在的芳鄰。

目前,臺北大安森林公園和青年公園都有掛置蝙蝠屋,雖然以實驗性質居多,但仍然是一個前進。

徐昭龍在臺中挺挺動物生活節向民眾介紹偵測蝙蝠位置的儀器。

徐昭龍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蝙蝠研究或保育。例如國、高中生如果有興趣,可以做有關蝙蝠的科展題目;大學生若有能力,可以到農村協助高齡農友架設蝙蝠屋。且希望他們不只認識蝙蝠,也認識在地文化、地理,在這不時將國際觀掛在嘴邊的時代裡,提醒孩子也要低頭看看自己腳下的土地。

「我們要讓下一代還能在這塊土地上,種出可以吃的東西。我們帶年輕人回去果園、農田、濕地,藉由跟農民合作,讓他們去認識臺灣土地,知道臺灣有那麼多不一樣的地方。」

像嘉義四股,就是社區保育蝙蝠也照顧土地的好典範,去年十月,徐昭龍還赴該地,幫蝙蝠做餞別會。他溫柔地說:「不知道牠們會遷徙到哪裡?但我相信,牠們生在臺灣,就是臺灣的子女。想對牠們說──冬天你出外打拚了,明年回來之前,我們會幫你們把家保護好。」


延伸閱讀

【動物主場我來挺】雞健康快樂,才有安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