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自今年9月起,與鎮內8所國中、小學合作,將每月15日定為「斗南食物日」,將精選的斗南在地優質農產品,包括在地當季的農產品,融入校園午餐菜單之中,並搭配一系列食農教育課程及影片,希望增進孩童對家鄉的認識。
從產地到餐桌、地產地銷、身土不二……大家對於這些口號一定不陌生,特別是食農教育近年來在臺灣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飲食所鑲嵌的價值及改變後能得到的成效,又重新回到政策規畫、社會大眾的關注。以農業政策為例,在新農業與食安五環政策的引導下,鼓勵國內近3,500所國中小學校園,在午餐食材的選擇上,優先使用國產、可溯源的標章(示)農產品,寄盼達到推動食農教育、強化食材安全,以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的三贏局面。
雲林縣斗南鎮農會推動友善耕作及食農教育,為讓更多人重視在地物產,推出農食節,由生態廚師以在地農產設計、創新出新食法,例如牛肉漢餅,強調從「泥巴到嘴巴」只要30分鐘的新鮮甘甜特色。此外,也訂出每月15日為斗南「食物日」,提供鎮內國中小午餐竹筍、絲瓜、臺灣牛肉等在地特產,讓學生藉由「好食」認識家鄉特產,珍惜食物。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以下簡稱興大市集)在2007年由董時叡教授發起,今年9月即將邁入第14個年頭,「在地連結」是興大市集始終不變的明確定位,除了單純的買賣消費之外,透過舉辦田間參訪、食農講座、社區推廣,以及因應疫情推出的宅配服務,目的就是讓消費者更了解有機與有機農產品,最終再回到在地的市集裡面挑選、消費。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
過去,臺灣農作栽培模式大多是全年持續栽培為主,憑藉頂尖技術與農民勤奮,尤其是北臺灣的水稻一年兩作、寫下高產量奇蹟,然而隨著栽培環境的轉變、國人米食攝取量逐年降低,加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稀缺,該如何找尋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方向?
6月底,花蓮光復國小畢業生重回馬太鞍的一畦稻田,他們在三個多月前種下的秧苗,已結成金黃的穗。在農人黃俊龍的協助下,大夥以抽穗古法,一穗一穗採收成熟的稻作,成束扎起晾晒。這一束束稻穗,不僅是孩子們特別的畢業禮物,也讓耆老再度聞到念念不忘的米香,它的名字是cilipeday。
5月即將進入端午節,傳統在端午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包粽子,現今民眾可更便利,直接購買包好的粽子。不論是自己包的粽子或是買現成的,這些食材是臺灣哪些地區的農民辛勤耕耘生產?粽子裡包的食材該如何挑選?都攸關著我們的飲食與健康。
起初,我的廚房知識大多得自母親;尤其是婚後,為人妻、人母為家人備餐,更依賴母親的廚藝傳授。然而,這世界變化太快,愈來愈多的速食產品、食品添加物、基改產品……,許多食農與料理知識不得不與時俱進。從母親而來的知識在觀念上或許傳統,卻十分激勵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堅持捲起袖子洗手作羹湯。因此,食物成為一場無言的對話,把三代的情感傳承下去。
食農教育持續在各地發酵,漁業署也在107年啟動漁村青少年技藝傳承推廣教育計畫,歷經1年半的時間,中華民國全國漁會22、23日辦理39區漁會的推廣經驗競賽,由彰化區漁會及興達港區漁會獲得第一名的肯定。長期關注漁村活化轉型,同時也是競賽評審的海洋大學應用經濟所助理教授蕭堯仁認為,食農教育是延續和活化漁村生命力的關鍵,透過現場體驗和傳授正確的產業知識,讓漁村的孩子身體裡保有漁村的記憶與技藝,埋下未來返鄉發展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