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提升國產雜糧自給 農委會推下學期全臺國中小喝國產豆漿

國產雜糧自給率僅約6%,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委會盼從需求端拉動生產端農民增產,推動校園午餐每週至少喝1次國產豆漿,下學期起將擴及全臺國中、小學校,目標銷售285萬瓶國產豆漿,將增加145公噸大豆使用量。

新聞
【疫情下的臺灣農糧產業】政府領頭出擊!開拓農糧新通路 疫情對臺灣農糧產業的衝擊及政府紓困振興措施

2020年初全世界爆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迄今已延續五個多月,受疫情影響,部分國家採取人流管制與國境封閉等措施,改變一般民眾的生活方式,公共活動受到限制而大幅減少,引發終端消費陡降、失業人數攀升及消費市場萎靡的恐慌,對農糧產業也造成極大的影響。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共耕共享走出莫拉克陰霾,茶山部落走出阿里山新契機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2班以「上帝的農夫,大地的管家」心情,致力有機、友善環境農法,「憨憨地」打拚,雖然年齡偏高,班員學習不懈,起步雖艱辛,如今產銷步入佳境,為山區農業走出新路。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共耕共享走出莫拉克陰霾,茶山部落走出阿里山新契機

災厄困境,有時反而帶來新生契機。莫拉克風災蹂躪中南部山區,引發茶山住民省思建立自主產業的迫切,開啟復育傳統糧作的希望工程。

新聞
【青出於農】第三屆百大青農雜糧團體:農家子弟合力開創雜糧新頁

提到對嘉義東石印象,肥美的鮮蚵、一池池魚塭與海岸邊的蚵棚,是許多人腦海中最先浮現的畫面。

新聞
推廣創意米榖雜糧美食,農委會假日辦趴踢

還記得懷念的爆米香滋味,或是田園土窯的烤番薯,還有熱騰騰的烤花生嗎?這些懷舊的國民美食,在星期日的臺北希望廣場重現。

新聞
秋葵愛大米,米穀加工競賽鹿草媽媽奪冠

農糧署今日舉辦「國產米穀雜糧加工產品創意競賽」總決賽,揭曉冠、亞、季軍及優勝隊伍名單,由嘉義縣鹿草鄉農會奪得冠軍榮耀,獲得10萬元獎金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田轉作新選擇!北區第一次薏仁試種成功

農民水田轉作之新選擇!為配合再生稻田區轉(契)作進口替代作物及發展北部地區雜糧產業政策,農糧署輔導觀音區農會於桃園市觀音區保生里薏仁(薏苡)田舉辦「薏苡推廣示範觀摩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有戰略更要有戰術,大糧倉計畫遍地開花,如何不淪為曇花一現?

為了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和活化休耕地,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委會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 2020 年增加雜糧面積 3 萬公頃。但是雜糧的生產、儲運與加工等環環相扣,政府除了鼓勵農民種植雜糧,建構儲運與加工的環節也非常重要。

新聞
企業當領頭羊,喜願與聯華宣示2018本土小麥契作邁向1000公頃

繼義美食品公司宣布支持國產農產品,今年契作採購600公噸大豆、黑豆、紅棗、苦茶籽和臺灣藜等本土雜糧後,喜願麵包和麵粉廠聯華實業今(8日)也聯袂拜訪農委會農糧署,表達希望以企業力量結合政府資源,支持本土雜糧擴大耕作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