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當領頭羊,喜願與聯華宣示2018本土小麥契作邁向1000公頃

文/ 趙敏 首圖攝影/ 黃世澤

繼義美食品公司宣布支持國產農產品,今年契作採購600公噸大豆、黑豆、紅棗、苦茶籽和臺灣藜等本土雜糧後,喜願麵包和麵粉廠聯華實業今(8日)也聯袂拜訪農委會農糧署,表達希望以企業力量結合政府資源,支持本土雜糧擴大耕作面積。

今年是喜願從小麥契作擴大到雜糧種植的第10年,目前小麥契作面積約500公頃,喜願期望2018年能擴大到1000公頃,收成目標2000公噸,其他雜糧加總可達1180公頃。喜願共合國總兼施明煌說,對於產業鏈發展,這1000公頃具有階段性、標的性的價值,如果達到了,30年再回頭看,將會是翻轉本土雜糧非常關鍵的數字。

擴大本土雜糧耕作挑戰多,喜願與聯華盼政府成為助力

喜願麵包2007年在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支持下,展開復興本土小麥運動。臺灣規模最大的麵粉廠聯華實業2011年加入,在生產過程中陪伴農友、採用規格化標準幫農友改善收成品質,並投資冷凍儲存、生產和包裝設備。

根據喜願觀察,雖然這2年秋作雜糧因氣候變遷影響整體收穫,但市場端對本土雜糧的加工需求愈來愈大,消費者也逐漸認同本土雜糧。目前小麥契作面積約在500公頃左右,希望鼓勵更多專業農戶以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和化學肥料的方式種植雜糧,2018年契作面積擴大到1000公頃。

然而,要擴大契作面積,目前仍有許多挑戰。聯華實業經理黃北辰說,氣候變遷造成生產端收成不穩,去年3月連續大雨使小麥穗上發芽,影響收成;加工端面臨保價收購制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如果收成量提高,必須擴增冷藏倉儲空間,還有不同地區栽種的小麥品質有差異,混合後產品品質不穩定。

黃北辰補充,通路端有不少通路商仍在觀望,因本土小麥產量品質不穩、價格較高,收購意願較低;消費端則是消費者仍不清楚哪裡可以購買本土小麥製品,有些人還是認為進口小麥較好。

因此,喜願與聯華實業希望結合政府力量,媒合更多農友投入契作小麥,擴大種植面積,有了專業的農戶進來,能增加種源和提升育種技術。

為了讓雜糧復興成果更上層樓,聯華實業將與喜願合作,運用雲林元長鄉3000坪基地,輔導農民成立全國性的雜糧產銷合作社,建置國產雜糧生產履歷,並打造國產雜糧研發推廣中心。

建置國產雜糧產銷履歷,確保不被進口混充

對於喜願和聯華實業提出的目標,農糧署署長陳建斌樂觀其成:「我們要讓消費者感動,知道國產小麥的好。」他也特別認同喜願與聯華實業將建置本土雜糧產銷履歷。

施明煌說,當面積擴大後,會產生管理性的鬆弛,所以需要公部門的輔導措施,對本土雜糧整體發展也有助益。未來喜願的產品會轉成有產銷履歷,與聯華實業的食品雲接軌,可確保本土雜糧不被較低價的進口雜糧混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