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植物系.食旅日誌】合作社風土誌

住在布魯克林時,我第一次認識CO-OP。
一開始看到這字,連唸都不太會。CO讀音為中文的「酷」,OP唸起來是英文的「Up」,縮寫來自於「Cooperative」合作社這個詞。按法國學者查理.季特(Charles Gide)說:「合作社是一群人,藉著企業經營的方法,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教育目標,而結合的組織。」

新聞
印度維達巴以滴灌抗旱,轉型有效水管理示範區,翻轉旱地命運

瓦魯德農民在乾旱導致龐大經濟壓力之下,仍齊心共同面對環境問題,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成功打造了一套適合的灌溉模式,不但解決旱季危機,更形成永續農業的基底,值得臺灣借鏡。

新聞
鼓勵農企業、合作社聘用植物醫師,防檢局推出三年補助計畫,首年最高50萬元

防檢局表示,這項計畫規範看似複雜,其實只要洽詢地方農改場或植醫系所的資深專家協助就很容易上手,若有相關問題也歡迎農民直接撥打02-23431496,向防檢局的植物防疫組聯繫。

新聞
成都版主婦聯盟,撐起災後羌族地方經濟

1970年代末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三農問題、城鄉二元隨之而來,進而促成了「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推展。四川省,這個地景複雜、發展傾斜,城鄉之距顯而易見的內陸大城市,如何定義、如何發展「社區/社群」關係?「產銷」關係又如何公平實踐?

新聞
借鏡臺灣主婦聯盟,成都媽媽為食安拚了

1970年代末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三農問題、城鄉二元隨之而來,進而促成了「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推展。

新聞
綠水青山,大溪蔬菜產銷班建構北臺灣世外桃源

10年前,在老一輩的觀念還不太能接受有機種植,生產技術也不成熟的環境下,大溪區蔬菜產銷班第10班已經開始投入成本,不斷試驗研發。

新聞
亞太糧食消費習慣改變,如何協力維護糧食安全?

近年許多亞洲國家都面臨人民稻米需求量降低,轉向消費其他穀類甚至是加工品,也由於所得增加,對糧食安全意識逐年提高

新聞
【維吉達尼】之三:沒有農戶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合作社

維吉達尼創立的第二年,在喀什蘭幹鄉發起成立農民合作社,阿穆擔任合作社理事長,馬木提老人被聘為技術顧問,穆合塔爾也成了第一批加入的農戶,並擔任核桃組組長。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綠主張】合作共老工作坊紀實

本次論壇推手之一的社員邱彥玲事前以信件往返詢問帶領的方式、器材與空間的需求,並與社代張月瑩連袂北上與老師詳談。由於受限其他分社夥伴無法配合兩天都出席,因此進行兩天課程全程錄影,請未出席論壇的成員事先觀看,盡可能消弭資訊的落差。

新聞
借鏡韓國Hansalim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聯合消費者共好發展

長期推動部落與農業發展的部落E購,不但是台灣第一個取得IFOAM(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認可的PGS(參與式保障系統)單位,在今年度還提供花蓮區的PGS專員林子暉,參加今年度IFOAM Asia的AGOLA課程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