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糧食消費習慣改變,如何協力維護糧食安全?

文/ 洪嘉鎂 首圖提供/ 豐年社資料照

近年許多亞洲國家都面臨人民稻米需求量降低,轉向消費其他穀類甚至是加工品,也由於所得增加,對糧食安全意識逐年提高,願意支付更多金錢購買有機、可溯源的糧食,價格已經不是選擇糧食的第一考量要點。面對這樣消費型態的改變,許多國家的農會及合作社都面臨轉型岔路口。

為促進農業合作社經驗分享及國際交流,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與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NTIFO)今日於臺北沃田旅店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因應消費轉型時代,邁向新食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邀請亞太地區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及我國等 8個國家 10位產官學講者與農民組織團體代表參加。

女性出外工作,促使消費習慣轉變

印尼農業社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ICASEPS)農業部秘書長Erma Suryani Maslichan指出,印尼在2002年至2014年間面臨國內生活方式的改變,女性外出工作比例提高,開始減少自行下廚,轉而選擇加工食品,以致於印尼穀類消費呈現下降趨勢。

面對這樣的改變,印尼的合作社開始投入生產、加工、銷售等各階段,甚至加入社群行銷的概念,以因應消費趨勢轉變。未來印尼的合作社將朝向市場願意接受的產品加工方式及包裝,讓穀物的販售型態除了初級產品,也有加工產品型態,從中發揮產品創造力,增加成員獲益。

便利生活改變糧食消費習慣

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也面臨國內穀類消費下降的問題,人民選擇前往便利商店或速食店購買食物,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KREI)食物與市場研究部研究員Sanghyo Kim表示,韓國便利商店變成主要行銷管道,許多大數據顯示,便利商店成為購買食物的主流趨勢。

另一個消費習慣的改變是線上購物,民眾會利用行動支付購買糧食,或從社群媒體購買,產業呈現越來越競爭的狀況。研究發現,價格對消費者的影響程度降低,品質與味道變成選擇的要點,消費者開始偏好小包裝農產品,願意接受進口的糧食,使用更健康的調味料,另外也發現熟食與外食的數量增加。

日本京都大學生物資源經濟學系助理教授Noriaki Kawasaki表示,日本的糧食消費型態改變,不管是受到單人的家戶增加或是女性工作機會增加的影響,民眾開始轉向在便利商店、速食店或是餐廳消費,面對消費習慣的轉變,農民開始整合多部門的活動,進行加工、行銷、控制價格、提高附加價值來增加收入。

Noriaki Kawasaki說明,日本農協也作出了相對的因應措施,像是島原雲仙(Shimabara)農協會協助當地農作物收成,讓農民加工;而紀之里(Kinosato)農民缺乏資金購買大型機具,無法加工、增加產量,因此農協就開始建立溫室、加工廠、購買農機租賃給成員使用,協助農民與產業結合。

即食、健康加上市場區隔是日本市場主流。(攝影/林慧貞)

面對糧食安全問題,合作社可以做什麼

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已經是全球的趨勢,越南農業科學研究院農業制度研究與發展中心(CASRAD)糧作研究部主任 Anh The Dao表示,越南面對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消費者不信任相關的認證標章,因此合作社在這樣的過程中,扮演角色是參與安全食品的價值鏈、管理農民產能與糧食安全。藉由合作社的把關以吸引大型通路購買安全糧食,而農民也會被吸引加入合作社,當這樣的機制穩定之後,供應安全糧食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Anh The Dao坦言,越南目前很多農會沒進入新的價值鏈,與成員的連結力道不夠,另外合作社與企業之間的合約管理以及品質標準較缺乏,近年才修訂相關法律,合作社沒有時間因應改變,而無法達到新法律的要求。

農委會:鼓勵農民大豆、小麥,確保糧食安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副處長周若男表示,臺灣有三分之一糧食是進口,因此臺灣糧食安全已然提升到國防安全,將落實大糧倉計畫,減少進口穀物的依賴,鼓勵年輕農民種替代穀物,如:大豆、小麥等,推動有機環境友善來保護水資源、土壤肥沃度。

另一方面,臺灣的消費者也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傾向購買有產銷履歷的產品,面對消費意識的轉變,農委會推動有機農業法,增加有機作物種植面積,強化農產品生產源頭的安全,推廣灌溉與排水分離、增加農地汙染源檢測、減少藥劑與化肥使用、強化農漁牧產品的金屬殘留與動物用藥、增加飼料檢測,農會在當中扮演的角色則是協助政府推動相關政策。

農委會主秘胡忠一表示,農村與都市糧食消費型態的改變,帶動農業與食品產業的改變,使用自然資源開始朝向永續性發展,農夫大多以小農型態經營。農會在此轉變過程中,可以協助糧食品質提升、增加價值,並協助農民提升收入,增加服務諮詢的功能。

現今農會除了輔導農民種出高品質農作物,也會提供採收加工等服務(圖片提供/斗南農會)

加強食農教育,站穩供運銷業務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主任林國慶表示,農會對農業發展佔有相當關鍵的角色,但是當產業發生改變時,農會也必須加以因應,期望透過研討會能讓臺灣了解亞太地區消費趨勢的改變,以及各國因應方式。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人口結構與所得結構的改變,也會改變糧食需求及重視度,現在臺灣非常重視環境、生態與食品安全,強化食農教育是首要任務。

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秘書長王志文也提到,本次的研討會重點是在糧食消費改變的情況下,農會如何轉換現有角色。國外合作社在食農教育上扮演的角色與執行方向,可以給臺灣農會很多學習,未來的農會訓練將聚焦在食農教育領域,另外面對消費趨勢的改變,希望農會能站穩供運銷業務的腳步,協助農民行銷,生產市場導向的產品與包裝設計。

研討會中來自8個國家的講者、專家與農業相關人士合影。(圖片提供/農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