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版主婦聯盟,撐起災後羌族地方經濟

文/ 陳怡樺 圖片提供/ 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

1970年代末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三農問題、城鄉二元隨之而來,進而促成了「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推展。四川省,這個地景複雜、發展傾斜,城鄉之距顯而易見的內陸大城市,如何定義、如何發展「社區/社群」關係?「產銷」關係又如何公平實踐?

(上篇請見〈借鏡臺灣主婦聯盟,成都媽媽為食安拚了〉)

2013年蘆山地震過後,一個非營利機構進駐南溝村進行災後扶貧工作,教當地農民種紫土豆,臨到收成卻苦無銷售通路,因緣際會找到了愛生活家。「農產品放不得,當時根本沒來得及考慮成本,就這樣幫著賣了兩年。2015年扶貧計畫結束,機構離開。」李丹回憶當時,南溝村村民問:「能不能繼續幫忙?」愛生活家從被動吆喝,到主動共購,正式展開與南溝村的合作,至今超過2年,種植面積達20多畝,每週共購一次,平均4~5種菜、共1千多斤,支應愛生活家近200個家庭、加一些散戶的每週果蔬需求。

南溝村位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境內,四姑娘山的東北側,周圍環繞著海拔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原始森林,屬國家一級水源地,距離成都市區車程約3小時。

「腐植質的土又鬆又黑,像踩在地毯上,祖祖輩輩都不用化肥農藥,而是用動物糞便加田裡野草所累積的天然堆肥。日夜溫差大的陽山坡,特別適合水果生長。」負責資材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的李丹表示,南溝村的環境好、農產品質也好,當時只重新梳理他們的產品開發原則,再稍微要求一下,原本只種土豆、玉米、一點小白菜和大白菜,到現在連番茄都種了,而且番茄香甜多汁,口感像極了老品種。如今,愛生活家協助南溝村進行全年的生產計畫,依照季節時序、適地適種。

由於多數村民不識字,加上單一農民在市場的弱勢景況,合作之初,愛生活家建議南溝村成立農業合作社,在一位青年幹部的協助下,2015年南溝村高山種養生態農業合作社完成註冊。第一年,社員集資捐贈了一輛貨車,這輛車也擔負每週送菜進城的重任,第二年發起群眾募資養豬發酵床,申請騰訊公益基金,愛生活家協助宣傳和號召消費者捐款支持,李丹說,今年應該會有小豬出生。

社員們發起群眾募資為南溝村買小豬養殖設備。

2年來,愛生活家陪著村民走過從粗放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過程,李丹拿著算作耗損品的茄子說,「這個茄子太老,剛開始村民不知道市場要什麼,村民以為可以採收時,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已經是過老、口感也不好了。」和村民的溝通上不能太強硬,「你換成這個更好!」擁有和許多農民村民打交道經驗的李丹說,村民都很樸實,只要知道消費者的喜好,肯定照著要求做。

「對村民都是口頭承諾,不用寫協議,承諾保證一定做到,和幹部有書面正式約定。」除了和幹部溝通,李丹和夥伴也走訪每家每戶的地塊,也了解每家的家庭情況,跟村民一起分析比較外出打工收入和農務收入,再讓他們評估合作意願。「儘管目前愛生活家的需求還沒完全解決村民的生計問題,但最讓村民安心的是當天交貨、馬上收到現金。」李丹感受到,只要收入穩定,村民花的心思就不一樣。

農產的定價由愛生活家和南溝村雙邊協商訂定,契作價格將村民的勞動付出和土地管理成本都記入,高於市場價收購,且不受市場波動影響,蔬菜類平均落在一斤人民幣5~8元之間,每種菜的價格依照種植技術難度和產量高低不同。李丹舉例,種植技術難度高的番茄就高一點,紫土豆的產量比黃土豆少,售價也高一些,完全不用藥的櫻桃的價格比市場的收購價格高一倍,9月開始取貨的青蘋果,年初蘋果開花時就下訂了。

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不定期舉辦到南溝村拜訪生產者的參訪活動。

南溝村是個很有歷史的地方,3百多年前清兵入關,這一支羌族部落為清廷攻下藏族立了汗馬功勞,封了這塊土地給羌族的祖祖輩輩,幾百年來遺世獨立,保留了完整的羌族古文化。「每到冬天,大雪封山,山寨的老婆婆穿的都是道地的羌繡,鞋子、袍子全是自己繡的。」李丹拿出手機翻著照片說。由於生態環境太好,政府展開旅遊開發,過去村子的團結氣氛也受到影響,產生內部矛盾。

地震過後,路修通了,也帶來了衝擊,「原本全村有一百多戶,流失到只剩下53戶,很開心的是目前合作的村民有年輕人。希望更多的羌族年輕人能留在家鄉,好好保護自家的淨土和文化。」李丹認為,生態農業發展的根本是支持本鄉本土的農民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而不是公司轉包,或城市人轉業做農民。

對愛生活家而言,支持南溝村的意義在於穩定村民的生計,協助村民照顧土地,維持友善的生態環境,村民不外出打工留在家鄉,也間接留住了羌族文化。「我們的想法很單純,只要和這片土地產生連結,一切都有了意義。」作為「生態吃貨」的李丹一臉滿足地說,這裡種什麼都好吃,社員們知道食物是哪裡來的、怎麼種出來的,還有村民們很純粹的心意。

愛生活家產品開發原則:本鄉本土優先

住家的客廳是理菜的地方,李丹指著牆上的「產品開發原則」說:「這是參照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方式,慢慢改良成適合我們自己的,本地本鄉是核心原則,盡量不找外地產品,採計畫性消費、提前預購,和農友契作,地域性產品則不在此限。」

愛生活家生鮮蔬果類以川渝地區(編按:别稱巴蜀,今四川和重慶)為主,縮減食物里程,如此與農友近距離緊密互動,容易建立長期的紐帶關係,「身在物產豐榮的四川都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話,是不是自己的慾望和要求過多了呢?」作為消費者的李丹反問自己和社員。

愛生活家保證,所有產品都是親自走訪產品,從資材房到土壤都仔細觀察評估,次數不限,連臺灣來的產品也是直接到產地挑選,考察時間至少半年,依照每個品項的生長週期而定,比如葡萄就考察了超過2年。

李丹指了指牆上的獼猴桃(編按:臺灣稱奇異果)的檢驗報告中,詳載了訪問內容、訪問時間、農場狀況等記錄。對於產品的把關,身為共產黨員的李丹借用毛主席的思想說明了自己對於有機農業的想法:「我們要統一戰線,聯合一切能夠聯合的人,不是把人放到對立面,要合作。」也就是,愛生活家的社員願意和農友一起朝著有機耕作的方向走,陪著農友一起度過轉型期。


延伸閱讀

本文為【噴射發展後的城鄉之距】系列一【共同購買在成都】文章

系列二〈蜀道再難也要賣,高原上的產銷平臺力抗貧窮

系列三〈馬雲做不到的事,大國裡的小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