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臺灣主婦聯盟,成都媽媽為食安拚了

文、攝影/ 陳怡樺 首圖提供/ 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

1970年代末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三農問題、城鄉二元隨之而來,進而促成了「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推展。四川省,這個地景複雜、發展傾斜,城鄉之距顯而易見的內陸大城市,如何定義、如何發展「社區/社群」關係?「產銷」關係又如何公平實踐?

走出華西壩地鐵站,沿著滿街銀杏樹走,位在成都城心的武侯區,離府南河不遠的一個尋常社區的二樓住家,每到週五,從天微亮到天擦黑,總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這裡是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內文簡稱愛生活家)的取貨站。

走出華西壩地鐵站,沿著滿街銀杏樹走,位在成都城心的武侯區,離府南河不遠的一個尋常社區的二樓住家,每到週五,從天微亮到天擦黑,總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這裡是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內文簡稱愛生活家)的取貨站。

早上8點,義工媽媽陸續出現,趕在中午前讓蔬果新鮮宅配出貨,忙到下午2點才開飯。川燙了當天送到的茄子,沾上剛拌好艷紅的鮮辣椒醬,媽媽們一邊盛飯一邊坐下喘口氣說:「好辣!勞動後的飯特別香呀!」

共同購買,從茫然無措的新手媽媽們開始

2014年,愛生活家完成註冊。李丹是創始社員,也是第一任理事主席,擁有農業專業背景,於政府機關的農業部門服務的她客氣地說,自己只是「顯得」比較專業,我比較喜歡和農友打交道。過去7年來,李丹肩負產品開發、檢驗、品管、與農友協調生產計畫⋯⋯等重責大任。

2009年,李丹回到成都,懷了老大加菲的她開始尋找安全健康的食材,問了身邊的同事、請教了業內的專業學者得到的答案都是:「市場上哪有什麼有機蔬菜?」讓身在內部且主流的訊息網絡的她很驚訝,於是開始了自力救濟的這一路。「雖然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卻發現過往的知識經驗在面對一個新生命時,仍顯得茫然且束手無策。」李丹曾在一次社員年會中這樣說,直到今日仍然是許多新手媽媽的共同心聲。

在南溝村,每週採收新鮮送進城的新鮮蔬菜。(圖片提供/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

拜網路發展之賜,李丹加入成都媽媽網的論壇版,接著又加入「寶寶菜籃子群」QQ群,顧名思義就是連寶寶都能吃的安全食物,當時另一個火紅的QQ群是「寶寶健康群」,這兩個社群加起來有上千位媽媽使用者,大家一起尋找、分享、團購健康安全的食物。(編按:QQ為中國大陸知名社群軟體,類似我們熟悉的Line群組、MSN或即時通)

約莫5年前,李丹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一篇關於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故事,她想:「這不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嗎?」行動力強大的她托臺灣朋友收集了竭盡所能收集紙本資料,瀏覽了網站上能找得到的資料,又請學妹拍下了入社解說說明檔,和夥伴們依樣畫葫蘆。「最開始我們就是在複製,慢慢地根據實際情況再改良。」如今愛生活家有近兩千位社員,每週固定參加共購的「鐵桿家庭」約兩百個社員(家庭)。

每到週五的配菜日,平均有6位義工從早忙到晚,凌晨5點菜送到,在取貨點分租房間的義工先協助接菜,8點左右,其他義工陸續抵達,趕在中午前完成快遞配貨,同時也等著零星自取的社員到來,直到下午6點。

偶爾週二要處理不能久放的水果。愛生活家是一個半自助的團體,一開始就告訴社員,我們不像商業機構那樣完美, 需要大家自助分攤工作,特別是夏季的分菜工作。」李丹說,義工是我們營運的根本,尤其每到週五的理菜義工需求特別大,而義工都是長期參與的社員,參加輪班的義工也有相對應的計分獎勵機制。

愛生活家的運作粗分為財務組、產品組、營運組、公益活動組等任務小組,核心義工有8位,有全職媽媽、有職業婦女。最開始,7、8位絕不輕言退出的核心義工,每個人交了幾千塊錢,置辦一些一次性設備,讓愛生活家有了最初的模樣。目前每月固定支出約人民幣3千元,包含成本費、房租等例行開銷。方麗君說,每週都有共購的產品,每個產品的利潤不一樣,折算後差不多和例行支出打平。

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的取菜點ㄧ隅。

核心志工中也有辭了全職工作專心投入愛生活家的媽媽,肩負財務和公益活動的方麗君便是一例,她把愛生活家的公益活動作為自己的事業做。

「每位核心義工都能做愛生活家的入社解說。」李丹說,我們參考台灣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入社說明會修改了很多種版本,有針對政府的介紹,也有針對消費者介紹,內容包括愛生活家的組織架構、營運方式、產品開發原則,如何入社、下單,以及食品安全等。由於這陣子申請入社的人太多,目前面對面的入社說明會暫停,修改成先在網路上利用微信分享很精簡的版本,讓有意願入社的消費者了解愛生活家和一般通路的不同。

「愛生活家社區合作社」是成都的第一個註冊的社區合作社,隸屬高新區芳草街道辦,目標是根社區、和政府合作進行社區工作,目前漸漸上軌道,也獲得許多社區的認可。「我們算是打擦邊球吧!最開始在民政局闖了幾次,都不給過。民政局說,『合作社』是專業名稱,沒有公益組織的名字裡有合作社三個字。在中國,能正常行使經濟行為的合作社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李丹說。

李丹和方麗君分享了當時申請為合作社的迂迴過程。「當時有位社員在芳草街道辦工作,經常在辦公室分享愛生活家在成都市內各地舉辦好玩有趣的親子活動,被領導注意,邀請愛生活家註冊。」李丹也談到,每家每戶都要買菜做飯,每個社區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合作社,而這個社區合作社也自然成為一個緊密的消費群體,住在城市裡的社員,可直接連接一個村子的生產。

食物是愛生活家走進社區的最佳利器。目前活動組有5個核心義工媽媽,個個都是烹飪烘焙高手。愛生活家是在乎食物的組織,比如中秋節到社區教作月餅、平時教做豆腐、烘焙也是很受歡迎的活動。方麗君說,從剛開始外聘講師、到從社員中尋覓高手,接著自辦培訓課程,或到其他公益平臺或孵化機構等組織參與學習課程。從愛生活家的微信公眾號,能明顯感覺到愛生活家的活動小組和義工群正一步步茁壯、一點點站穩。(下篇請見〈成都版主婦聯盟,撐起災後羌族地方經濟〉)

[1]在中國的城市行政區域劃分,最小的行政單位是「社區」,社區裡通常有數個住宅小區(樓盤),再往上一級稱為「街道」,一個街道辦事處通常有數個社區組成,再往上一級是「區」。

 


延伸閱讀

本文為【噴射發展後的城鄉之距——社區支持型農業在成都】系列一【共同購買在成都】文章

系列二【溜雲放牧「牧雲坡」】〈蜀道再難也要賣,高原上的產銷平臺力抗貧窮

系列三【讓食材有名有姓】〈馬雲做不到的事,大國裡的小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