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
「我只想回學校、打網球。」問起今年最想做什麼、最想推的農業政策?陳吉仲幽了一默,「最想做的事跟想做的政策是兩回事喔。」即將步入第四年任期,陳吉仲仍強調自己只有「兩個位子」,做完主委就是回學校:「我一定要講得很清楚,這樣才不會有任何的壓力,可以全力去做我認為對的事。」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2022年元旦這天,我國加入WTO屆滿20年。前總統陳水扁於2001年11月20日批准我國入會條約,隔年1月1日成為WTO第144個會員,開啟臺灣貿易自由化大門,農業部門首度面臨國際化挑戰,歷經了「穩定中發展」的20年,農業部門今年將再次接下自由化的戰帖。
全國27萬公頃的稻田面積生產著過剩的稻米,楊明憲認為,部分稻田應該改種其他雜糧,降低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以保障糧食安全,趁此加入CPTPP的過程,透過三品策略、生產結構的調整,可重新檢討改善生態環境及健全農業結構,讓農業更能永續地發展。
「我應該算很宅,不喜歡社交活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每年農曆過年就是要宅在屏東老家,哪裡都不去,就跟親戚朋友一起過年,「我們農業就是這樣,過年就是我們休息最好的時間」,屏東萬丹老家的三合院和大家族歡聚一堂,即使早就沒在農村生活也沒有從事農作,但陳吉仲潛意識裡仍然認為自己是農家人。
對海島型國家而言,漁業是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經濟產業。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提供的資料顯示,國內從事漁業的漁會會員人數約40萬餘人;2018年的漁業生產量達1,096,890公噸,漁業生產值為89,736,599千元。
近年來,臺灣積極參與國際協議,維護漁業利益、確保漁民的船隊作業權益。2019年7月,臺灣以捕魚實體參與方身分,參加南印度洋漁業協定第六屆締約方大會會議,正式成為SIOFA一員。
鵪鶉產業年產值大於臺灣第四大家禽的火雞。但此產業也有未列入家禽、產業資訊不透明、飼養管理技術有待提升等缺漏。藉由飼料配方改進、光照計畫實施、育種制度建立、產銷履歷等食品安全認證,將可創造出更多利潤。
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施行,臺灣目前有機及友善農業的總耕地面積不僅逐年成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設下目標,以年增率10%的成長幅度,冀盼在2020年底前,達到1.5萬公頃的有機及友善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