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主委新春專訪03】「問題來就解決!」 有決心走出臺灣農業新路

陳吉仲曾進行射擊訓練,到第一線了解埃及聖䴉移除狀況。(圖片提供/林務局)

「我聊只聊農業喔。」下午3點,豐年社《農傳媒》團隊抵達農委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身藏青色西裝、藍色領帶,本來急匆匆就要直接受訪,想到專訪發表時已是農曆年假,特地換上比較喜氣的深紅色領帶。才剛坐定,他就表態不太想談政壇流言風雨,對農業議題則大方地說「什麼都可以問!」,展現作為農業首長、農經教授的氣度矜節,又好像是只有聊農業議題,才能令自己放鬆。

「我只想回學校、打網球。」問起今年最想做什麼、最想推的農業政策?陳吉仲幽了一默,「最想做的事跟想做的政策是兩回事喔。」即將步入第四年任期,陳吉仲仍強調自己只有「兩個位子」,做完主委就是回學校:「我一定要講得很清楚,這樣才不會有任何的壓力,可以全力去做我認為對的事。」

陳吉仲坦言仍最想回學校,但在公務任內必定全力以赴。(攝影/吳尚鴻)

全力以赴   政策規劃重於政治生命

陳吉仲以四大公投為例,過去一年各部會不分彼此全力以赴,「彼此都互相幫忙合作啦」。他自白,在四大公投結束後自己主觀上是認為該告一段落,但去年9月我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貿易協定不可能分開的日本食品、農產開放問題,以及農業部門對貿易自由化的因應策略,又讓他勢必再上前線。

本來說「只聊農業」,但不論去留問題和政策的推動、捍衛,都是政治一部分,主委的身分終究切割不了?「我們也不會那麼無聊自己去攬,只認為在這裡能做的就持續去做。」有人認為他跨界出頭,他坦率回應的確受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蘇貞昌信任,一向政策溝通無礙,而且從擔任副主委開始自己便把溝通體制內外視為己任:「我從來沒有說在農委會就不能做其他的事情,體制外的聲音要具體可以在體制內反映,這也是我的工作。」

與總統蔡英文溝通順暢,陳吉仲也認為聯絡體制內外是為所應為。(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去年對於農業部門實是多事的一年,從上半年的乾旱、限灌停耕及疫情升級衝擊運銷,到下半年雨災、非洲豬瘟肉品入境,還有中國兩度片面禁輸臺灣水果,關關難過,陳吉仲對這些心路歷程卻幾乎都輕輕帶過,總結一句話「問題來就解決」。然而對推動中及將執行的政策,他又卯起來侃侃而談,一邊怕自己太像「陳老師」:「我一定是講這些硬邦邦的,你們很容易聽得無聊。」

「不管哪個政黨執政、那個政策都繼續下去,才是好的政策,」這與其說是自我期許,更表露他對施政成果的信心,非常篤定部分政策「沒有人敢推翻」,「就算我離開都會去推動」。他當然更樂於做政策基石,細數128億元養豬基金、全國冷鏈建設、即將再擴大的環境給付、產業策略聯盟等等,「今年開始,公務建設預算農委會增加幅度很多;都是中長期計畫,今年開始執行,不管誰當這個位置都會去執行」。

有態度才能找對方法  親身獵鳥顯露好奇

今年初陳吉仲自陳「我的主觀、我的情感是極左派,我的客觀、我的位子是極右派」,把這兩個極端調和、連繫起來的,應該是一種樂觀的進步精神。他提到口蹄疫拔針,外界擔心若拔針失敗會影響隔年執政黨選情,但他認為科學證據充分,毫不擔心;今年準備進行傳統豬瘟拔針,同樣是看科學證據,證據充分就做;談到埃及聖䴉移除為何成功、綠鬣蜥等外來入侵種如何處理,他甚至看似唯心論地表示關鍵「是態度的問題」。

「蘇院長的要求下,我們才想出方法,」換句話說,主政者有決心就能投入資源、找到出路,比埃及聖䴉更困難的銀合歡移除也在近年大有進展。「態度出來的話,綠鬣蜥我是覺得一定有方法」,說起為解決埃及聖䴉,林務局進口專案空氣槍、聘請原民獵人,陳吉仲脫口而出,「我去宜蘭打過,還先去靶場練習」,結果二發中一。這種行程在公務底下露出一絲個人風格,是鑽研過大量知識的學者對技術、方法的好奇。

有第一線意見才能確實制訂、修正移除辦法,陳吉仲也與原住民獵人直接交流。(圖片提供/林務局)

如同口蹄疫拔針,這種樂觀精神並不是憑空幻想下做出決策,一定有科學上或農業技術、經濟學理等依據;這場專訪「陳教授臨時講課」中提到的政策,可以說都有這種精神信念,也有成果案例。陳吉仲以洋蔥舉例,說明敏感性農產品的因應對策,「這幾項是自己生產不夠還要進口,近幾年幾個產品是市場結構的問題」,國產洋蔥在冷鏈、倉儲建置後,使得市場運銷結構改變,便得以穩定保價,保障農民收益。

也難怪對於CPTPP議題,陳吉仲的聲音聽起來並不帶焦慮,雖然他也認為CPTPP是「玩真的」,臺灣很有機會進去,「搞不好比原先想像的速度更快」,他對臺灣農業的下一步成竹在胸:「我認為只要幾個措施做到包括保險、綠色環境給付、明確標示等,影響絕對不會那麼大」,搭配產業聯盟、食農教育等政策,臺灣農業的體質能再進一步改善。

國產洋蔥在冷鏈倉儲建置後,市場結構得到調整,是技術帶來福祉的例證。(圖片提供/農糧署)

新技術加上經濟學思考  平衡的味道剛好

另一個問題,更反映陳吉仲對技術及社會進步的信心。採訪中問到,高麗菜近年被稱為賭博菜、民間擔心菜賤傷農,原因之一在農改場育種出耐熱品種而得以增產,那是不是可以暫停品種技轉調整市場?陳吉仲秒答:「那個不對。人類會福利進步,就是你不斷在技術上進步,經濟學上講,這樣社會福利才會增加。技術進步一定是持續的。」

把技術放到對的位置,還要加上經濟學的思考才能改善民生,但技術與福利的進步,並不會一步到位,中國禁輸後才大量進入國內通路的鳳梨釋迦是明顯的例子。雖然凍果技術開發成功,讓鳳梨釋迦的外銷充滿可能,陳吉仲說「我們有信心讓內外銷都打開」,但也需要搭配冷鏈建設,「處理的量能還不夠」,懂吃鳳梨釋迦的消費者也還要累積:「有些人還不會吃,冰起來不會放軟,所以農委會才趕快教大家。」

在鳳梨釋迦滋味的軟化之下,今天幾乎不聊私事的陳吉仲難得提起家庭生活。他分享受訪前一天才喝過手搖店的鳳梨釋迦牛奶,平日在直接切來吃外,家裡面也會做釋迦牛奶,是鳳梨釋迦最佳品嚐方式之一:「我小孩最喜歡,籽很容易剔開,加牛奶放果汁機就可以。牛奶不甜,加鳳梨釋迦剛好。」剛好的味道,才不會膩,或許對一位農委會主委而言,情感的左派和客觀的右派加起來,也最是剛好。


系列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