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保險
為了加強農業應用氣象資訊、強化農業韌性,農委會今(9)日與中央氣象局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未來3年將投入2.15億元增建100多個農業氣象站,提供農民精準氣象預報及客製化應用服務以防範災損,並作為氣象指數型農業保險理賠依據。
520農民運動總指揮林國華女兒、現任雲林縣古坑鄉鄉長林慧如今(10)日說,農業部組織法草案立法院初審通過,成立農業部「延遲了35年,我心中沒有很高興,實在延太久了」。面對農委會即將升格,她期許農業部在國家政策能有大哥領導地位,「不再是小弟」,以及政府能推動農業權入法、農業部辦公室南遷到農業大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國內蛋雞產蛋隻數持續成長,現在估計達3,150萬隻,產能逐漸恢復,雞蛋進口3月底前500萬顆雞蛋,4、5月每個月進口超過3千萬顆,補足國內缺口;等到夏季產能高於需求,農委會將擴大庫存因應冬季禽流感疫情,並推動蛋中雞場政策型保險,避免蛋農因怕疫情損失而不敢養。
入冬以來總計3波寒流來襲,農漁業也因為低溫受害,農委會農業金融局統計,6張農業低溫保單中,石斑魚、虱目魚、鱸魚、吳郭魚、蓮霧等5張保單均啟動理賠,僅梨穗低溫險尚未達理賠標準,且出險保險的理賠率達到5成,有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漁民,去年12月入冬以來至今寒害損失相對較少。
新內閣昨(31)日宣誓就職,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要打造「韌性農業」 照顧每一位農漁民和消費者,農業部門會繼續以照顧農漁民、保護環境土地、確保消費者權益作為今年施政的目標。
支持農民所得並保障農民收入為長期以來的農業政策目標,在過去均以非保險方式的保價收購、要素補貼,以及天災救助等方式來致力達成此目標,但因政府財力有限、齊頭式補貼、恐有違WTO境內支持規範,以及氣候變遷愈加嚴峻的考量下,政府開辦農業保險實有必要。
許多國家包括美國或韓國都曾歷經農業保險在推廣初期理賠率過高的現象,但在調整保單設計、重建再保機制,或進行組織改造之後便逐漸穩健營運。因此,110年9月鳳梨釋迦外銷中國事件,不妨可將其視為強化農業保險體質的機會,徹底檢討保單設計、資料引用、計算方式、起賠機制及理賠標準,才有可能大破大立。
我國水稻收入保險於111年第一期開始實施,是涉及面積最廣、影響農民人數最多,且與現行政策連結最深的農業保險。水稻收入保險保單架構分為基本型與加強型,且在加強型中又再區分為一般與優質。
傳統的農業保險,是依颱風、豪雨、冰雹等天災所造成的農業損害予以理賠,屬於實損實賠型險種。然而因為農業損害程度之勘災定損,始終在由誰勘災、何時勘災、如何勘災,以及如何判定損害是由天災或人為因素所造成等方面存有爭議,而且短時間要動員大量人力至災損現場並不容易,勘災成本也相當高,因此,氣象參數型保險就應運而生。
高粱為省水作物,具有抗旱、耐淹、節水、省肥、省人工成本等優點。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活化休耕農地及增加農民收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積極輔導稻田轉作高粱,有助於緩和農業灌溉用水壓力以及減少公糧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