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2.15億元 農委會攜手氣象局增設百餘個農業氣象站 強化沿海、淺山氣象預報及應用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今日與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攝影/游昇俯)

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生產逐年加劇,今年迄今已有54項作物因受天然災害損失公告現金救助,為了加強農業應用氣象資訊、強化農業韌性,農委會今(9)日與中央氣象局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未來3年將投入2.15億元增建100多個農業氣象站,提供農民精準氣象預報及客製化應用服務以防範災損,並作為氣象指數型農業保險理賠依據。

近年極端氣候天然災害造成農業經營風險愈來愈高,農委會因此自105年起即與中央氣象局合作,陸續針對需要精準氣象資訊的農業生產區,增設或升級個別氣象站,至今全臺氣象/雨量站合計722站中,已包含建置176個農業氣象站。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因農業生產所需氣象資訊包括日輻射量、地溫等不同於一般民生需求,需要氣象預報將災損降到最低,實際觀測數據也會作為氣象指數型農業保險啟動理賠依據,農委會爭取「疫後特別預算」2.15億元,將與中央氣象局合作增建100多個農業氣象站,並以氣象資料開發後端加值服務應用,協助農民做計畫性生產。

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2021年才發生所謂「百年大旱」,不料今年乾旱情形又更嚴重,顯示過去的氣候基礎已不在,以前由氣象局提供預報觀測資訊給農民即可,但因現在農業對氣象資訊的需求已超過規畫建置氣象站所能提供,反而推促著氣象局升級氣象觀測服務,氣象資訊的跨域合作將變為常態而非特例,與農委會的合作正走在最前面。

農委會與中央氣象局將合作增建100多個農業氣象站,並以氣象資料開發後端加值服務應用,協助農民防災、計畫性生產。(圖片提供/農委會)

農委會科技處長王仕賢簡報「氣象在農業的應用與展望」。(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與中央氣象局迄今針對全臺重要作物生產及養殖漁業專區提供客製化氣象預報,包含353個預報點位,但對於沿海、淺山等農業生產區覆蓋率仍嫌不足。陳駿季表示,未來增建100多個氣象站後,除結合氣象資訊與農業種植資訊,以風險熱區概念提供農民應用防範,農民可下載「氣象&農業防災」APP取得相關氣象資訊;農委會持續推動農業保險,開發依據氣象條件啟動理賠的指數型保單以減少現勘困擾,也需要精準氣象資料,避免保險理賠爭議。

鄭明典表示,農業保險認定理賠需要精確數據,臺灣面積雖然不大,但地形複雜,影響許多微氣候、微氣象,尤其沿海差距較明顯;未來若農業保險推動順利,甚至可以客觀分析出氣象災害損失相對的理賠額度在哪裡,降低農民損失。

陳駿季說,今年3、4月南投茶葉因乾旱受損,前幾年屏東高樹荔枝也因乾旱減產,農委會各改良場已盤點出轄區作物的風險及區位,未來可依此提供農民政策協助及輔導;農業保險過去可能因氣象站遠離受災地區,或因災損地區微氣候未被觀測到產生理賠爭議,農委會也將把天災熱區資訊提供中央氣象局,作為未來架設觀測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