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加速種苗產業研發 分子檢測開放實驗室現正出租中

分子檢測工具已是國際種苗企業研發的標準配備,但國內種苗業者以中小規模為多,較難投資成本高昂的實驗室,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去年起設置共享經濟概念的種苗分子檢測開放式實驗室(Bio-Open Lab),即日起試營運,開放業者租賃,將可提升種苗產業研發量能。

小豬
封面故事
百億養豬基金助攻 八大方向調整體質 助產業脫胎換骨

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臺灣嚴陣以待,成功將此無藥可醫、無疫苗可預防的疫病阻絕於境外。2020年6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大會正式認可臺灣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接著隔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在臺灣養豬產業因脫離口蹄疫疫區而振奮時,對於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進口可能造成的衝擊,莫不感到憂心。為此,行政院農委會備妥128.3億元經費,推動為期四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以保障豬農收益等八大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香蕉 banana
農觀點
蕉瘟兇猛無蕉可吃?大麥克香蕉的啟示和香蕉DNA鑑定的應用/吳宗賢、趙淑妙

香蕉產業曾經面臨過全面性的崩潰,香蕉的瘟疫從20世紀中葉至今仍在蔓延,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所以過去十多年來曾有過未來將無香蕉可食用的預言。為了讓後代子孫可享用甜美的香蕉,策略性的選擇各地品種雜交育種是擴大香蕉遺傳多樣性的可行方法,DNA研究可作為追溯香蕉雜交育種史的重要依據。

農業經營
溫帶之花紫錐菊「台中1號」 適應臺灣氣候的8年育種之路

臺灣於2000年自加拿大引進紫錐菊(Echinacea purpurea)栽種,然而這項來自溫帶國家的作物,來臺後由於低溫日數不足,且春夏日照較溫帶地區短,常有簇生或不開花的情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於是投入研究,歷經8年時光,終於培育出適地栽種且產量豐厚的「台中1號」!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育種新策略 運用分子標誌 大幅縮短選育時程

植物育種(plant breeding)是一門藝術的科學,在早期品種選育過程中,以馴化(domestication)選拔合意性狀,使植物適應環境以符合人類栽培所需。一品種的育成需透過遺傳變異,由不同遺傳變異的族群進行選拔,選育出育種家所冀望的品種特性。

新聞
新品種季新鴨 大省50%人工授精成本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取北京鴨生長快,以及白色菜鴨產蛋量高的優點,經過14代的選拔,選育出只要6天人工授精1次的新品種「季新鴨」,若以30萬隻改鴨市場的規模計算,每年約可減少3,000萬元人工授精成本,比現行大幅減少50%,對人工短缺的畜牧業很有助益。

新聞
【農人物】臺灣高山果樹平地化的先行者 農試所溫英杰催生溫帶13個新品種

臺灣是副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國家,先天條件不適合種植需要足夠低溫的桃、李、梅、櫻、杏等溫帶果樹。1月16日剛屆齡退休、在農試所服務38年的溫英杰,一生致力品種選育,讓原本須種植高海拔地區的溫帶果樹,也能種到平地來,創造了作物新生命。

豐年人物
霸氣地為可愛的人與土地,種一整片田——埊創辦人龔哲敬

25歲的龔哲敬年紀輕輕已在爾虞我詐的商場洗禮一輪,不怕吃苦,只怕沒苦吃,會太無聊。龔哲敬用經商的豪氣在宜蘭員山創立自然農法代耕體系,對外,他總說宜蘭的土太黏人,來了就走不了。

農業經營
一起來育種!「育種協作平台」提高研產的貼近度

第二次綠色革命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國際力量及現代生物技術,在促進農業生產及食品增長的同時,確保環境可以持續發展。科學界陸續提出各種面向的改善倡議,其中包括參與式育種的概念。

新聞
覺醒的種子:從官方到小農 實踐於日常的韓國保種運動

相當於韓國國家種原庫的農業振興廳國立遺傳資源中心,在韓國共有4個遺傳中心,蒐集項目包含作物、森林資源、微生物等,自1974年開始蒐集以來,迄今已經蒐集近23萬項作物種原,並在全球種原保存庫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約1萬餘項種原,因應氣候變遷並提升種子保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