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甘藷
今年初進口馬鈴薯條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尤其進口量最大宗的美國薯條,受到乾旱影響,今年進口量更大減40%,近期烏俄戰爭又影響預炸油品出口,國際馬鈴薯條面臨供應短缺。瓜瓜園總經理邱裕翔表示,馬鈴薯條全球供應鏈受到挑戰,國產地瓜趁勢而起,在速食店等需求顯著提升下,預估地瓜薯條銷售可成長30%以上。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甘藷(Ipomoea batatas L.)昔日被作「豬菜」,在臺灣1970年代以前,是餵豬的材料及窮困家庭的主食,栽培面積曾達20萬公頃以上,年生產量可達300萬公噸以上,是臺灣甘藷栽培最蓬勃的時期。後因民眾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開放飼料玉米進口,導致甘藷需求量銳減,栽培面積及年產量逐年降低,近10年的栽培面積約維持在1萬公頃左右,而每年總產量約維持在20~25萬公噸,產值約為30億元左右,大多作鮮食、食品加工或夏季葉菜使用。近幾年隨著甘藷營養價值嶄露,以及國人飲食習慣趨向養生、健康,開創新興保健產品及寵物食品,是未來甘藷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邊是具價格優勢的美紐澳鮮奶叩關壓力日增,一邊是國人對鮮奶的需求持續擴大,臺灣鮮奶的機會與挑戰並存,不僅亟須重塑國產鮮奶的特色與優勢,酪農業產官學界也正分別研擬不同的備戰策略,從升級自動化設備、研發國產飼糧到鑽研乳牛三大淘汰因素的乳房炎預防、跟進動物福利標章的全球趨勢等,希望帶領產業再次挺過貿易開放威脅,也期許能讓臺灣人繼續對國產鮮奶感到驕傲與信賴!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試驗以節水管路灌溉栽培旱作甘藷(地瓜)「臺農66號」,相較傳統溝灌栽培,可節省用水約7.5%,但因搭配甘藷生育期準確給水,每公頃產量反而提升2,300公斤,增產約8%。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建立「甘藷蔓苗越冬生產技術」,可將現行北部育苗受到低溫限制,每分地只有2千苗的產量,提高至每分地2萬至4萬苗,產量逾10倍以上,今年首度授權種苗業者、農民技轉。
從前,甘藷是遠行者的食糧,後又飄洋過海來到臺灣,開始在這塊形似甘藷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老一輩的人總說,他們過去吃飯僅是甘藷籤摻稀疏白米,總把它和窮苦畫上等號;然而,近幾年的養生觀念如潮,被當作養生良品的甘藷跟著翻身,不僅便利商店賣起烤甘藷,連地瓜片、薯條等加工品都跟著推陳出新,拓展出新一代的甘藷吃食版圖。
新加坡約有561萬人口,國土面積約為719平方公里,雖面積不大但因所處位置具優勢,讓新加坡因貿易策略而帶來經濟高度成長。2016年新加坡居民的平均家庭月收入為11,598新幣,為高所得國家之一,且其工作時數平均每週達46小時,生活較為忙碌與緊張。此外,新加坡和臺灣相同,也正面臨高齡化衝擊,新加坡政府統計65歲以上人口超過9.2%,預估2030年新加坡65歲人口將增加為目前的3倍,進入超高齡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