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機
農委會農糧署輔導桃園市農會及禾璞果菜產銷合作社與外送平臺合作,供應有機及產銷履歷蔬果,並首創販售小包裝「截切有機蔬菜」,方便家庭料理「免切、零廚餘」,開封即可快煮。防疫經濟商機看俏,農糧署目標一年後,截切蔬菜銷售可達每周1萬包業績。
早在90年代,有一群剛出社會的大學新鮮人,他們夢想著復育臺灣土地生態,並實踐有機生活,讓農業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憑藉著一股熱忱,他們成立了廻鄉有機事業,毅然決然地共同投入有機農業的行列,就是要實現一個與土地共好、環境永續的夢。
農委會農糧署首屆「有機創意影片競賽」今(26)日舉行頒獎典禮,希望由創作者發揮創意,能將有機農業不同型態樣貌、生活感動製作成為短片,藉由影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強化國人對有機農業的認同感。
農委會積極推動國內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去年5月30日《有機農業促進法》正式施行,農委會即訂下國內1.5萬公頃的目標,截至今年8月底,有機驗證面積達10,374公頃,友善耕作登錄面積4,646公頃,合計15,020公頃,成功達標。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近兩年在南投縣魚池鄉及新北市坪林區茶區進行田間蜘蛛類調查,發現有機農作茶園蜘蛛數量及種類,均較慣行農作茶園來得多,顯示有機農業對蜘蛛這種害蟲天敵物種的生存有益。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花木扶疏、綠草如茵的地方,距離「捷運站」只有十五分鐘車程。而它「彷若天堂般」的存在,卻是一對年近七旬的銀髮夫妻投入大半生、致力有機耕耘的結果。原來,「結廬在人間」可以這樣仙氣;原來,「心遠地自偏」不是神話──用愛灌溉,就能成全。
有機、友善耕作不僅能生產安全農產品,也對環境永續有益,但產量不如慣行農法,且成本又較高,使得農業生產者望之卻步。但別忘了,田裡有好菌也有益蟲,友善耕作可以養好土地,留下土壤裡的好菌及環境中的益蟲,就能幫助農民照顧好農作物。
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這裡有典型的客家村庄一直默默發展有機農業,為竹東鎮首先發展有機農業的地區,來到這裡不僅環繞皆山,其望東來自五峰鄉的高山,林壑尤美,真有如世外桃源。
農業生產由注重產量、品質提升的經濟取向,逐漸轉變成對環境、生態更加友善的永續農業生產。有機耕作漸趨興盛,友善環境耕作也成為一股新勢力。然而由慣行耕作跨入有機、友善環境耕作,經常面臨病蟲草害影響或肥料使用限制,是以病蟲害相對較少的茭白筍為例,為有機農業的合適作物,然而相較於慣行耕作,仍有產量較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