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留英博士棄教職返鄉轉戰有機農業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輔導的第2屆專案百大青年農民李法憲,是留學英國的博士,主要研究勞工議題,回國後在中山大學社會研究所從事教學工作。

新聞
保收入、顧糧安、護環境,各方如何談新農業「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現行的稻穀保價收購制度和休耕補助政策雖然能穩定農民收益,讓農民在土地休養時維持收入,卻也引發許多矛盾與討論。

新聞
【話有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購買推動友善農業

農委會於106年5月5日,公布了「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及「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當中友善耕作團體,將可對符合所推廣農法操作的農友,進行稽核,並開立證明提報給農委會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安心吃好菜!新北學童營養午餐可吃到有機蔬菜

一頭白髮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的蘇興李,原本與父親共同經營家族事業,20年前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而返鄉繼承農場,因為對土地生命的關懷與永續經營的理念將農場轉作有機。

新聞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林浩潭:建議整體評估規範,六種重金屬改為全量法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博士林浩潭長期參與重金屬調查研究,以及有機農業驗證,首先說明重金屬當初檢驗方法為何不同,是考量到農友成本負擔的問題。

新聞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陳尊賢:釐清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差異,分部門管理土壤、作物、食安

台大農業化學系教授陳尊賢,多年來進行台灣土壤重金屬研究,承接農委會及環保署的全國性調查計畫,陳尊賢說明:「在制定規範時,從法規面還是從管理面思考要很小心,例如,環保署訂定法令,主要為了維護人體健康、為了保護環境品質,當有污染之虞時,要判斷何時開始採取土壤品質的監控、管制及整治,因此會有訂出土壤污染物之監測值、管制值等規範。」他強調,訂規範,重點在於注意跟行動的時機是什麼。

新聞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蘇慕容:規範可比照環保署,增強稽核員評估能力及肥料重金屬管控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執行長蘇慕容,從過去執行有機驗證以及目前的綠保方案,從經驗上談關於土壤重金屬的看法。

新聞
抱持「種給自己吃」初心,用「有機」找新生機

望著荒廢的農場,農場主人力村珀轉念想:「如果沒有錢,至少讓自己長壽一點。」當時正好發生食安問題,他決定朝有機農業發展,種起各類蔬菜、稻米、水果等,也養雞。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話有機】陳興宗:良食難求—給良食生產者的提醒與思考

此5因子又由許多次因子所左右,各次因子間也存在複雜交感。5因子滿足程度越高,作物越能穩定存活。這與有機農法、慣行農法、自然農法….等不直接相關,而一切都可以以科學角度去看待上述4+1因子,並從中找到解釋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