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方政府有機農業促進會(簡稱ALGOA,The Asian Local Government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於今年4月,在韓國槐山郡舉辦為期4天的「亞洲區有機農業專業培訓與交流大會(2017 ALGOA Organic Foundation Course)」。亞洲各國派代表參加,在有機農業推廣與專業提升上彼此交流、夥伴連結。
除了主辦國韓國,參與國家包括中國、臺灣、不丹、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印度等,成員來自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農民、企業、研究人員等不同屬性。臺灣由財團法人豐年社專案經理何嘉浩、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推廣專員邱士倢、原農協同組合PGS專員林子暉代表出席。
在該會議上,IFOAM有機訓練學院經理Konrad Hauptfleisch於演說中特別強調:有機農業關切的重點並不在「食物」本身,而是農友使用什麼樣的「栽種方式」。
Konrad舉例,在西班牙許多大型有機農場使用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大面積設置溫室且採集約式、單一化栽培,無論是農場景觀與產出的農作物都與慣行樣態類似,完全辨認不出來,唯一不同在於多了有機標章。如此的栽種模式與產出確實符合有機規範並取得有機驗證,但這樣的「栽種方式」,有真正符合有機農業的初衷與使命嗎?
Konrad坦言,許多人會認為有機食物營養成分較高,品質好又美味,充滿各種滿足個人的正面效益,這些都只是為了「自私(selfish)」因素而吃有機。
聽到Konrad的論述,剛好回應了前陣子於工作崗位的觀察與反思……。
本人任職的非營利組織正輔導一間電子公司的員工餐廳轉型為使用有機、友善食材,並於每週舉辦小農市集,推廣員工與周邊社區住戶消費環境友善的食材。餐廳每天使用來自臺灣各地有機或友善小農的農產品。有趣的是,即使是在該組織工作的員工,對友善小農蔬果也不一定領情,對小農生產的作物普遍有價格高、規格不一、品質差的狀況而有所怨懟,覺得比不上大型有機農場用溫室生產的蔬菜,無蟲洞、一包包用塑膠袋裝好,潔淨又美觀。
儘管闡述了農法操作上的差異,以及小農對農作物背後的關懷,也很難撼動其對評斷「有機食物」的思維。
市面上銷售策略主打生機、養生、吃了會好健康的大有人在。不在乎生產過程是否注重環境永續、不關心土地復育與生態保育效益,一心只想吃到好吃、健康、無毒食物的消費者,不僅曲解了有機的價值,也透過飲食消費,將自私(selfish)的風氣無限擴張,甚至形成了「有錢人才吃有機」、「有機是有錢人的玩意」等社會對有機的負面認定。
回歸到有機農業的基本精神與內涵,當今的有機生產供應體系,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所認知的有機,和當初世界「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原則與初衷,是否有所出入呢?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簡稱IFO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有機推動組織,致力於推廣有機農業精神理念、建構有機農業產銷與認證體系,並協助有機農業專業研討、訓練與區域夥伴連結。
根據IFOAM回顧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脈絡所整理出的時間軸,有機運動大約是於距今100年前,分別由世界各地具有遠見的先驅們所創立與推動,如: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Rudolf Steiner、「可再生有機農業」創造者 Robert Rodale、《寂靜的春天》作者 Rachel Louise Carson、日本自然農法提倡者福岡正信等人。
這些先驅們觀察人們的生活方式、吃的食物、生產食物的方式,人類與地球健康之間的關係,鼓動對二次大戰後蓬勃發展的工業化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與慣行農業(Conventional Agriculture)的反思,引起人們對污染與環境健康的關切、強調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以避免投入不利物質,倡議更永續、更公平、遵循生態循環的農業生產方式。
有機農業內涵永續精神,從有機農業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接著從IFOAM對有機農業的定義與原則來進行思考:
IFOAM明確指出健康、生態、公平、照護為有機農業的原則,將其轉化為概念型定義為:有機農業是維持土壤、生態、人類健康的生產系統。有趣地是,將原則從定義轉變為實踐,延伸成有機農業對於土壤健康,以及促進平等關係與生活福祉的關注和具體作為,與2016年於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議程(Agenda 30)中所發布的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所倡議之內涵相呼應、不謀而合。
在許多亞洲國家,如印度、菲律賓,有機農業作為消除貧窮、飢餓的途徑;有機農業珍重生態系統與其循環,回應潔淨的水與衛生環境;特別是SDGs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Ensu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顯示出有機農業與永續發展密切有關。
從IFOAM的定義與原則檢視,我們為何從事有機農業?為何消費有機食品?
從哲學觀的角度,思考我們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想留給下一代怎樣的未來?有機農業與有機食物的意義將不僅限於「維持人類健康」與「避免攝取不良物質」等,相較而言略顯自私、膚淺的想像。消費端偏好影響生產端作為,生產者為何從事有機耕種?消費者為何而購買、食用有機產品?對應永續發展的使命與實踐,將會有更寬廣、更富有環境責任、回歸愛與善意的價值觀與思維。
回到現代的生產消費鏈上,無論是慣行、有機的生產者或消費者,能夠從有機農業先驅者、從事友善耕作的農友身上取經學習的,其實是身為「人」對萬物應有的倫理與關懷。就如同日本東北食通信的創刊人高橋博之所說:人只是自然生態體系中的一環,在生態系中,其實並沒有「自己」的存在,現代人在自私和無限的慾望中變得不幸福,缺乏觀察和理解的能力,也喪失了同理心、忘記如何關照他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為何。而這些良善元素與困境解方,或許都能夠在咀嚼有機農業真諦中被顯現。
參考資料:
Principl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Preamble
Defini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