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大神農】周俊吉:從辦公室走入田間,打造科技化農畜農場

周俊吉採有機生產方式,導入「科技」解決有機農業的問題;同時,他建立農畜綜合經營模式,並拓展通路、穩定產銷,以提高收益。最重要的是,周俊吉希望生產安全的農產品,保障消費者吃下肚的每一口,都能買得安心、吃得安心,也用得安心。

周俊吉擔任永豐餘生技的副總時,對有機農業燃起興趣。民國94年,他放棄百萬高薪,看到整合有機農業的遠景,與農業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便與夥伴集資創立當時最具規模的巨農有機農場。從辦公室走入田間,周俊吉與12~14位有機農場夥伴合作,短短3年間,產銷鏈遍及全臺各大實體、虛擬有機通路及高級餐廳。其名聲響亮,引起郭台銘的注意,便指名周俊吉一手策劃鴻海名下的高雄永齡有機農業園區,轟動一時。十年間,周俊吉也依市場需求,陸續發展「巨農有機農場」、「順畦自然」、「健康奇跡」及「吉田田」等不同品牌推向通路。

導入科技,提高作業效率

周俊吉從農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藉「科技」解決臺灣有機農業面臨的問題,並針對農業單打獨鬥及噴藥危害的狀態提出解決方案──建立有機農場操作模組化、產值量化、資訊系統化及管理人性化,也讓缺工的農業能用最精簡的人力創造最大的效果;同時,有機會複製、擴大經驗,以利有機農場間相互合作、友善競爭,增加有機農業的產量與產值。

首先,面對數十公頃的不同作物與田間管理,他先以一般的電腦文書軟體記錄栽培過程,包括生產、栽培、防治、採收及產量等。但他發覺,當中所需的勞力工時與績效,略顯費工與複雜。於是,民國104年,他進一步與資策會合作開發「農地生產量化管理系統研發」田間管理系統的軟體,讓農場管理者可以直接建檔土地資料。

使用時,田區編號、種植時間及批次編號會形成編碼,自動建檔後,接續土地生產計畫排程、手機派工及拍照回報系統完成指令等作業後,累積的工作記錄便可以成為生產履歷的基礎。同時,此資料也能進一步評估生產管理流程與成本,並加速計算耕作成本及盈虧狀況。目前,軟體雛型已近完成,期待調整後更人性化也更普及,造福面臨田間管理問題的農民。

育苗的同時也實驗如何避免植株盤根。

在田間採收有機蔬菜並分級裝箱。

從下游回推上游,改善生產端

10年下來的歷練,讓周俊吉帶領巨農有機農場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現在,他又帶著一群青農從吉田田有機農場重新起步,挑戰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也訓練青農反向思考:「從通路需求回推生產計畫!」原來周俊吉曾熱心到埔里幫朋友擔任農場技術顧問。當時,該農場生產品質佳,通路卻不穩定,輾轉介紹通路成功媒合後,反而拉動吉田田有機農場扮演衛星農場的角色。

目前,吉田田有機農場主要生產玉米、夏南瓜及芝麻菜,都是因應市場需求所種,而非想種什麼就種,以免種出來才忙著找通路,反而緩不濟急。這座農場也多以溫室生產為主,為解決溫室高溫生產問題,周俊吉自行建立「設施夏天生產技術──頂開式溫室」,並配合自動控制系統調節溫、濕度,減緩高溫造成的生產障礙,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效率,並降低生產成本,延緩夏天小番茄的採收期。

農畜結合,提升農產質與值

至於哪裡有菜哪裡去的黃條葉蚤,則有如有機農場裡的瘟疫。周俊吉苦思如何解決,剛好記起曾到畜產試驗所聽聞「牧草雞」的介紹,因而想到雞會吃草、吃蟲。於是,他搭配病害三角環的原理,在溫室內拔完蔬菜後,把雞趕進去吃蟲、草與菜渣,將蟲的數目降至破壞病害發生的條件,即可避免病蟲害的發生。

「還沒發生蟲害時,蔬菜已經採收完畢;而達到病蟲害發病時,正好放雞來吃蟲;將蟲數減至最低時,接著準備下一批有機蔬菜的生產。」如此一來,雞能控制病蟲害的無限循環,卻不影響蔬菜採收。而鵝則主要吃草,採收玉米後,周俊吉將鵝趕到農場吃草,鵝邊吃草,其排泄物順勢成為有機肥。養到3 個月時,肥美的鵝肉與鵝蛋便成為農場的獲利來源之一。此外,農場養蜂不僅可協助花期授粉,且有機農場蜜源環境佳,待蜂蜜熟成,亦可成為農場副產品,創造多元效益。畜產結合農業,使得周俊吉的農場因此成為臺灣第一個通過有機驗證的農畜綜合經營農場。

做中學兼交流,精益求精

周俊吉以科技巨農到農畜綜合有機農場的豐富實戰經驗,帶領近10位青農各自專心在單一作物栽培上,從實作中討論田間操作。他強調,不只是把事情做完,更進一步思考「為何而做」。

透過實務經驗與交流累積農業知識,看大夥皺眉思索問題,並埋首勤做筆記的態度,正呼應周俊吉對農業夥伴的要求:「學歷及科系不拘,態度對了,用心就夠了!」跟著周俊吉的腳步,放慢速度、用心開拓更美好的有機事業。

溫室結合雨水回收系統,讓農場水資源重新彙整再利用。

蜜蜂不僅可協助花期授粉,有機農場蜜源環境佳,待蜂蜜熟成亦可成為農場副產品,為農場創造多元效益。

(文、攝影/徐于婷,相關報導請詳見《豐年雜誌》2017年01 · 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