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植物】賞紅葉之餘要留心!全身是寶也是毒:烏桕

【有毒植物】賞紅葉之餘要留心!全身是寶也是毒:烏桕內容提供/ 豐年社 文、圖片提供/ 林育安

文、圖片提供/ 林育安

在臺灣四處常可發現烏桕的蹤跡,在宜蘭往羅東方向的省道兩側就是種植烏桕作行道樹,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靠近行政區附近也有種植烏桕作為綠化觀賞性植物。另外,在宜蘭大學園藝系前面生態池旁也有種植一棵烏桕。然而,一般人只知道它是樹木,但往往不知道它也屬於有毒植物。

烏桕其名字的由來,是因當其植株老時,在其根部的地方會轉變為烏黑的顏色且外形似臼,因此而被稱為「烏桕」。另外,因其含有豐富的蠟質,所以又有「蠟樹」之稱。種子可經由壓榨後取油脂,因此又有「木油樹」或「烏油」之稱。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別稱例如「鴉桕」、「紅烏桕」、「蠟子木」、「蠟子樹」、「蠟燭樹」、「木蠟樹」、「桕子樹」、「桕仔」、「血血木」、「虹樹」、「瓊子樹」、「瓊仔」、「椿仔」、「烏樹果」、「拱仔」、「木子樹」、「木梓樹」、「琼樹」或「王京子」等。

烏桕的葉片外形呈菱形為其特徵之一,一般人很容易辨識。

烏桕型態特徵

烏桕和杜鵑花一樣都是屬於外來種植物,非臺灣原生種植物。原產於中國大陸和爪哇,早期先民來臺時,從中國大陸帶來並栽種於此地。烏桕屬於大戟科、烏桕屬的植物,喜歡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為多年生,直立性的落葉喬木,主幹粗大而支幹較細小,植株高度可達 6~15公尺。樹皮呈褐色或灰色,外被白色蠟層。葉呈菱形為其主要特徵,葉緣為全緣,無細鋸齒狀。葉為單葉且為互生,葉片表面有一層蠟質,因此摸起來感覺光滑。

然而,其葉片會如同聖誕紅一樣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葉片的顏色。當氣候漸漸轉涼而逐漸進入秋、冬之季時,葉片會由翠綠色轉變為黃色、橙紅色,然後再轉變為紅色或紅褐色,此又為烏桕的另一特色。當種植於道路兩旁或是種植整區時,從遠處望去一大片紅色的葉片時,真是漂亮極了。當走入烏桕林中,紅色的落葉從高空緩緩而下,微風吹彿而過則別有一番秋冬的氣息。

葉柄頂端有一對腺體,當摘其葉或折斷其枝條時會有白色乳汁流出,此為大戟科植物的特徵。開花期在夏季,花為單性花,但雌雄同株,雄花密生於花序的上部。花聚集而成為穗狀花序,頂生,花的顏色為黃色。到秋季時就結果,果實和杜鵑花的果實一樣都是為蒴果,綠色、呈扁球形,外表呈現三個稜脊並有一層白色的蠟質包覆,因此有「白蠟果」之稱。當果實成熟時就呈深黑褐色並且為裂開。

烏桕的主幹粗大且材質強韌不易裂開,為傢俱和雕刻用的材質來源。

以往烏桕為具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如今種植於公共場所作為綠化觀賞性植物。

烏桕一身都是寶

早期農業時代,由於物資較欠缺且科技不發達,因此,在當時的社會裏,烏桕可說是一種具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當時的人們就懂得取用烏桕的乳汁作為天然的殺蟲劑;當時電力還不發達,到了晚上時則是點油燈照明,除了可以從動物取得油脂外,在烏桕的種子與假果皮外表被蠟質所包覆,當時的人們就懂得取其蠟質以做成一些民生必需品,例如照明或拜拜用的蠟燭,或是製成洗衣服所需之肥皂以供使用。

烏桕的葉片可以如同大青一樣作為染布之染料,然而,大青可作為藍染之染料,烏桕的葉片則可製成為黑色之染料而被使用。除了乳汁可提煉作為天然的殺蟲劑外,烏桕的葉片也可以作為殺蟲劑和農藥使用。

另外,烏桕的種子含有大量的油脂,早期時中國大陸就以種植烏桕作為生產工業用油料的樹種。除此之外,油桐樹、核桃樹和油茶樹等也和烏桕一樣含有大量的油脂。當烏桕的種子油被榨出後,除了作為當時人們家庭晚間照明用的燈油來源外,亦可製成為油漆供粉刷之用。然而,對於榨完種子油後所剩餘的種子殘渣,也沒有隨便就將它丟掉,而是將這些殘渣加以利用作為植物的肥料來源。

烏桕的樹幹因材質強韌不易裂開,所以常常為雕刻家所喜愛而選作為雕刻用的材質來源。由於烏桕的樹幹具有此特性,因此樹幹經切割成一片一片的木材後,也被製成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傢俱用品,或是製成紙漿後成為紙張使用。以前,我們小時候在玩的陀螺,也是利用烏桕的枝幹所製成的。

除此之外,早期時代一些種植香菇的菇農則是取烏桕的樹幹以種植香菇。從上所述外,亦可提煉製成固體酒精、甘油、蠟紙、油墨和香料等物質。烏桕從頭至尾可說是都是寶,都可以被善加利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達,許多化學製品取而代之,致使烏桕在現今的功能,好像只是作為綠化觀賞性植物和行道樹的用途而已。

嫩葉的顏色較淡青色,且葉柄的基部為粉紅色。

花聚集而成為穗狀花序。

學習辨認烏桕避免誤食而中毒

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就曾記載烏桕有毒,整株植株都有毒,包括乳汁、葉片、果實和木材等。然而,烏桕中毒的途徑有以下幾種,例如有些人喜歡於飯後用牙籤剔牙的習慣,若是於野外用餐而沒有帶牙籤時,可能就會摘取樹枝當作牙籤使用。此時,若是剛好摘到烏桕的樹枝當作牙籤使用,則會因口接觸而發生有毒植物中毒。有些人喜歡於週末時與三、五好友郊遊野餐,此時若忘了帶筷子,而順手摘取附近烏桕的樹枝當筷子時,也會因此而中毒。

另外,野外露營時,若是撿取烏桕的枝、葉生火燒烤食物,其所釋出的煙就有毒,若是食用以烏桕的枝、葉所燒烤的食物或是吸入其煙味,都會因間接而發生中毒。先前曾講過,烏桕因材質強韌不易裂開,所以有些人就會以烏桕的樹幹作成砧板使用,當食物在砧板上切時也會因接觸到而發生中毒的情形。

若是不慎碰觸到烏桕的白色乳汁,而沒有即時以清水沖洗,其乳汁中因含有大量的草酸鈣和蛋白質水解酶,會因此傷及皮膚而使患者皮膚表面會有紅腫、疼痛或癢而致使沾染部位發生糜爛的現象。若是不慎食入烏桕的乳汁,則會對腸道內的黏膜組織產生刺激作用,而使患者腹部會有疼痛感。

根據一些報告指出,烏桕中含有促癌物質,會促使誘發體內一些組織細胞發生癌變而有致癌的可能。另外,烏桕的果實內含有毒性的生物鹼。烏桕本身可以代謝生成生物鹼並且將其存在植物體中。當人們誤食後,除了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造成影響外,有些對人體體細胞有絲分裂的進行會有干擾作用,甚至會有致癌或使孕婦產生畸型兒的危險。

若是不慎而誤食時,症狀因個人體質的差異而會有所不同,一般患者會感覺身體不適,口腔部位因麻木而無知覺,面色蒼白無血色,中樞神經和末稍神經有麻痺情形,四肢冰冷而無力,頭暈、嘔心、嘔吐、消化道因受到強烈的刺激作用而感覺疼痛和發生腹瀉現象。

若因誤食或吸入而感到身體不舒服時,應立即送醫診治,不要隨意聽信任何偏方,以免病情更加嚴重而延誤救治的時機。發生有毒植物中毒的事件,往往是因為對此植物不熟所導致。所以,在外時對於不懂的事物,盡量不要隨意靠近碰觸或是嘗嘗看,往往會因不熟悉或疏忽了而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發生。

當氣候漸漸轉涼而逐漸進入秋、冬之季時,葉片會由翠綠色轉變為黃色、橙紅色,然後再轉變為紅色或紅褐色。

(原文載於《豐年雜誌》2016年66卷04期,原文標題為〈認識有毒植物——烏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