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野生動物保育法
近年坊間出現有業者透過非法獵捕、走私、圈養,提供各種鳥類供人「籠拍」,或是以食物「誘拍」、「巢拍」等影響鳥類及自然生態的行為來營利,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聯合媒體臥底調查2年,收集全臺6處非法拍鳥場所,今(8)日與立委林淑芬、律師詹順貴等召開記者會,要求檢調徹查、主管機關強化行政作為。
《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引發動保團體質疑衍生原住民族特權,林務局長林華慶今(8)日表示,修法內容實際與現行法規無異,並未擴大開放,林務局也正擬定吊索獵具管理規範,將限制獵具口徑、吊索索徑,以避免誤傷臺灣黑熊情形發生。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2)日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明文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捕獵權益,捕獵野生動物不得使用陷阱、鋼製吊索、獸鋏等方式,但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不在此限,均審議通過,送交立法院會審查。
新竹地檢署日前破獲觀霧國有林地盜伐案,山老鼠甚至以陷阱及土製獵槍,捕獲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黑熊,並將其烹煮吃下肚,引發國人譁然。農委會林務局表示,今年針對臺灣黑熊易出沒中高海拔深山區域,增設60部以上紅外線照相機,強化保育工作。
109年1月1日起,臺灣正式終結現行的「庫存象牙或象牙加工品」買賣許可,全面禁止象牙製品買賣,違法交易象牙或象牙製品,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最高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金。
澎湖大義宮飼養8隻海龜,但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下稱動社)批評,大義宮地下室養殖池空間狹小,可以潛100公尺的海龜被迫生活在不到1公尺水深,只能互相堆疊,不見天日;民眾任意丟擲錢幣許願,更導致養殖池重金屬含量高出其他養殖池四倍。動社呼籲,大義宮海龜展示許可11月底到期,主管機關應介入調查,環境改善前不要核發許可。
林務局強調,猴子侵害農作物和調降保育等級沒有關係,原先補助農民設置防猴網、電網等等,相關防治資材與設備都會持續補助。未來也會加強製作宣導資料、圖卡,利用臉書、網路讓大眾知道遇到獼猴時該如何面對,確定降級後,也會請各地方政府舉辦宣導會說明。
目前全臺6個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急救站,總共需收容照養7,741隻不同種類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專職人員卻只有10位,而且預算還逐年遞減,亟需大家重視。農傳媒整理與分析野保收容體系現況,希望喚起大眾的關注,也為辛苦的工作人員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