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吃好飯的學問,一絲不苟的米職人

「我們家種米,可是我之前常問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米沒有日本好吃?」臺灣第一位日本米‧食味鑑定士簡碩宏說起投入米食研究的初衷。為了解惑,他跑去日本上課,又到朋友家的農場實習,最終考到「米‧食味鑑定士」以及「水田環境鑑定士」兩張證照。鑽研多年,從選米、煮飯到品飯有著日本人一絲不苟的嚴謹。

封面故事
從星光大道到倉庫米行:稻米的心路歷程

「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句俗諺耳熟能詳。然而,每一粒送入口中的米飯,都得經過數年育種長路,在新品種的星光大道脫穎而出,再經農人花上數月辛勤耕耘至收穫,送入碾米廠脫殼去糠,碾製成飽滿透亮的白米,真是名副其實的「粒粒皆辛苦」。

封面故事
耆老念念不忘的米滋味,馬太鞍讓古稻再次飄香

6月底,花蓮光復國小畢業生重回馬太鞍的一畦稻田,他們在三個多月前種下的秧苗,已結成金黃的穗。在農人黃俊龍的協助下,大夥以抽穗古法,一穗一穗採收成熟的稻作,成束扎起晾晒。這一束束稻穗,不僅是孩子們特別的畢業禮物,也讓耆老再度聞到念念不忘的米香,它的名字是cilipeday。

封面故事
在這最古老的城,咬一口連結人與神的點心

早晨溫馴的陽光照在小巷的地板上,路旁的住家門口,兩個竹內整齊排了兩道紅,一排是扁平的圓,一排是立體的圓,攤位後方的住家空無一人,正猶疑著,旁邊的鄰居走出來熱心地幫忙介紹,「妳要幾個?一個15塊。」語一落畢,穿著圍裙的老闆娘就拿著空的竹走回店裡,從她與鄰居的閒聊才知道,剛才老闆娘去旁邊的廣澤尊王廟送一早剛做好的粿。

米穀粉
封面故事
看米72變!米穀粉分成三種,你知道它們差在哪、怎麼用嗎?

在地人吃在地米!臺灣國產米品種多元,蘊含在地風土特色,但因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吃米量逐年降低。為提升臺灣好米的附加價值,磨製成米穀粉可取代進口麵粉、玉米粉等,應用層面更廣泛。

封面故事
迷上季節風土的甘美,以發酵向在地農作致敬

迷戀發酵的人致力於昇華食物的風味,身在稻穀之鄉臺灣,米自然是發酵人不可錯過的素材。發酵食品牌「發酵迷」的創辦人黃靖雅翻玩食材,在她擺著四、五十甕發酵食的店裡,由米發酵而成的各色酒釀是長銷商品之一,主張「萬物皆可酵」的她要帶領人們一起被發酵圈粉,進而迷上土地的滋味。

封面故事
配著人生,下飯!

打開飯鍋,米香隨著裊裊白煙撲鼻而來,總是讓我忍不住,用湯匙或筷子,甚至直接用手,無懼高溫地一口接著一口吹著氣、扒飯吃。從小到大,一如既往。儘管常常被媽媽訓斥:「怎麼不配菜吃?」「去拿碗來盛飯!」但君不知,米飯本身,對我而言已彌足珍貴。

封面故事
乘著飯碗時光機,吃一口臺灣米粒史

你吃飯了嗎?不,我不是在問你吃了沒,我是問你吃米飯了嗎?吃飯之於臺灣人太理所當然,我們自然以「飯」代稱日常三餐。早在16世紀,就有文獻記載原住民種稻,臺灣食米的歷史悠久,飯碗裡的風景往往是碗外世界的縮影,讓我們一起到不同時代的飯碗一探究竟,扒一口飯,品嘗由簡至豐的臺灣生活滋味。

飲食
【餐桌通信】甘味消暑提案

敦子老師你好:

東京的夏天還好嗎?臺灣的夏天,如果不先大吃一些冰冰涼涼的點心,在身體內建冷氣的話,實在沒有走在豔陽下的勇氣。尤其等紅綠燈的時候,大家尋找陰影的功力都很厲害,剛回臺灣沒多久的我,總是搶輸一步,啊又輸了,倒數著漫長的紅燈酷刑。

飲食
【農遊食趣】柴焙龍眼乾——時尚的夢幻食材

如果你印象中的龍眼乾,還是用來拜恩主公,或中藥進補坐月子的老東西,那資訊要Update一下了。龍眼乾這幾年正以一種充滿土地感情與風土滋味的文青速度往前衝,一轉眼,它已往時尚夢幻食材的潮流走去,其轉變之快,讓人有點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