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蔗裡有糖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
對廚師來說,每個工作過的廚房都是一個彼時的家。而和家有關的回憶,往往是從一道菜、幾個特別時刻、兩三個人的故事說起。早餐的餐期服務匆匆結束了,負責冷檯早班的S是位白淨高䠷的舊金山小伙子,陽光男孩的笑容帶點迷人雀斑,迎面走向我在地下室廚房備料的工作檯邊,要我張開嘴。
原來爸爸也當過糖廠員工子弟。當時奶奶(昭美阿嬤)在雲林縣褒忠鄉的龍岩糖廠當護士,身穿白色制服,頭戴護士帽。糖廠醫務室跟學校保健室很像,有架高的洗手檯、診間和一張看診用的床,還有醫生及另一位護士。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脈裡,甘蔗花開熟成,糖分累積到高點。製糖農人宋德貴(阿貴)砍下一支支甘蔗,延續著家傳的技藝,循古法手工熬製黑糖。一年一收的甘蔗,一年一做的柴燒黑糖,成了臺東縣長濱鄉的風土韻律。
從1960年通過火車駕駛證照考試開始,整整30年的青春歲月都在旗山糖廠度過。當年我是火車駕駛,負責將製好的糖運輸到碼頭倉庫,待船來之後外銷。為了配合船班,每天凌晨2點起床準備,3點半天未亮就必須出發,交糖後約早上8、9點。
糖業鐵道還未普及之前,臺灣曾經是輕便車王國。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日本私人企業來臺灣發展糖業,新式製糖工場需蔗量大,傳統運蔗牛車無法勝任,糖鐵就此誕生,通常以製糖工場為中心,延伸成樹枝狀、輻射狀網絡,但常受河川與地形所限制。國民政府來臺剛接收時,糖鐵載甘蔗的專用線加上載客的營業線(含臺車營業線)總計全長達2964.6公里,比官鐵還長。
因舅舅是臺中糖廠員工,所以我就住在糖廠宿舍,讀專門提供給台糖子弟念的國小,後來改名成臺中市東區樂業國民小學。最常聽到的五分車趣事,應該是以前載甘蔗時,小火車在跑,孩子們在底下拔甘蔗,彷彿是台糖子弟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