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中場百合專用保鮮劑讓花朵轉色、開放度更好 成分簡單農民好調製 成本更低廉

百合花採後處理仰賴使用進口保鮮劑,不僅成本高,進口保鮮劑成分常含有重金屬銀離子,也容易衍伸環境汙染問題。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百合專用保鮮劑,可助切花觀賞期維持約2周,花朵轉色、開放度更佳,成本則比進口產品低廉,且其成分、配置方式簡單,可讓農民技轉、自行調製。

新聞
臺中場薄荷有機栽培每公頃產量20至30公噸 配方袋茶清涼保健、冷熱飲皆宜

薄荷是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是食品及日常用品應用廣泛、為人熟知的作物,近年國內栽培有逐漸增長趨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有機栽培技術,田間採收的濕重產量可達每公頃20至30公噸,並研發採後加工技術,開發薄荷、紫蘇、紫錐菊的袋茶配方,泡飲風味清香回甘,冷熱飲皆宜,目前公告技轉,霧峰區農會已表達技轉意願。

農業技術
粗網紋甜瓜「台中2號」 耐熱又果肉厚 臺灣夏季設施栽培的新選擇

甜瓜(Cucumis melo L.)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中東及非洲一帶,性喜溫暖多日照的氣候。臺灣栽培的甜瓜品種,依果實外型分為薄皮甜瓜與厚皮甜瓜二大類。薄皮甜瓜又稱東方甜瓜(oriental melon),果皮薄且可直接食用。厚皮甜瓜包括洋香瓜及哈密瓜,其中洋香瓜依果面是否有網紋又可分為光皮洋香瓜(honeydew)及網紋洋香瓜(cantaloupe)兩大類,為果型表現最多元的種類;哈密瓜(hami melon)果肉質脆多汁,主要產於中國新疆地區,臺灣僅少數栽培。

新聞
助增產抗逆境 木黴菌產品種類大整理!臺中場:趁新鮮盡快用愈有效

木黴菌是早經應用於醫藥、紡織、釀酒、造紙等用途的有益微生物,在農業上具有生物防治潛力,且能快速分解有機材料,可用於分解農業剩餘資材,進一步開發成堆肥、微生物肥料等產品,幫助作物根系發育、增產及耐逆境。農委會轄下各試驗改良場所中,以臺中農改場所開發木黴菌菌株產品化的數量最多,先後已有十幾種菌株公告技轉。

劍門生態花果園
封面故事
帶動農村新活力 臺中區農改場推動園藝療育實況

漫山群青總是比水泥華廈還讓人心神嚮往,搖曳的野花也向來比旋轉的彩燈還令人流連忘返。人類與生具有親近植物與大自然的本能,而在高齡化社會下,園藝療育利用人與植物的互動特性,點亮了農村及農場轉型的火炬。

廖曼利_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所助理教授廖曼利 打通園藝治療任督二脈 深化產業專業發展

園藝治療在20年前進來臺灣後蓬勃發展,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園藝也可作為一種輔助性療法,對國內園藝業者幫助很大,整體上讓園藝更普遍地被大眾接觸;壞處則是它實在發展得太快了,所以在專業認證和訓練要求上仍不夠嚴謹確實。

新聞
植物蛋白質當道!豆科作物碳足跡低 營養價值也高

近年在全球的食品界掀起了一場「植物蛋白質」的浪潮,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一方面避免危害動物福祉的爭議,也兼顧人類對蛋白質的營養需求,並減少畜牧業的碳足跡。植物蛋白質的來源以豆類為主,豆類的栽培相對禾本科穀物較為節水,又可以行固氮作用節省氮肥施用,因此是碳足跡較低的作物,符合地球永續發展的趨勢。

新聞
強化中臺灣農業創新研發 臺中農改場、臺大生農學院簽合作備忘錄

導入新科技,加速中臺灣農產業創新研發。臺中區農業改良場16日與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盼結合臺大之學術前瞻科技與臺中農改場之產業應用技術,提升中部地區農業研發動能。

新聞
水田滿滿雜草有何解?施行友善耕作,放養滿江紅固氮又能除雜草

為推展友善農耕實務,同時緩解因禁用部份除草劑而衍生的雜草管理壓力,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農改場)積極推廣水田放養滿江紅以控制雜草,田區每分地放養50~65公斤滿江紅種原,只需經過20~30天即可佈滿水面,除有效抑制水田雜草的生長,更可提供下一期水稻50%的氮肥來源,一舉數得。

新聞
國產雜糧產業新推手,新型蕎麥脫殼機進入技轉階段

蕎麥是雜糧產業的重要作物,但因為外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易碎等特性,脫穀成功率低,農民種植意願低。配合農委會大糧倉計畫政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研發出「蕎麥離心式脫殼機」,提高脫殼效率,且可降低1成以上的碎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