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環保
即使是最受悉心照顧的農田,我們也都需要自然。為了永續經營這些農田,我們需要找到可行的折衷辦法。對大多數農田而言,絕對找不到完美的片面解決方案,一昧保護荒野或是一昧提高生產都無濟於事。我們需要重新讓農業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讓兩者進一步疏離。
從事成衣代理多年的陳冠百,在工作暫告一段落時到英國讀服裝管理碩士,畢業論文以「永續時尚」為主題。永續時尚的範圍很廣,涵蓋了有機棉、天然材質、公平貿易、零廢棄等面向
杯墊上有點眼熟的紅玫瑰圖案,橢圓置物盤上流動交疊的色塊中,隱隱可見的連鎖手搖飲料店商標,這些圖樣全都來自它們的原料——塑膠袋本身的圖案。製作這些產品的不是某個大型塑膠工廠,而是3位未滿25歲、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年輕人。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各項用水統計資料庫,2003~2013平均每年約127.7億公噸的農業用水中,養殖用水與畜牧用水分別約14.14億公噸(11.1%)、0.94億公噸(0.74%),雖然占比不高,但在水資源日漸稀缺的今日,養殖業與畜牧業該如何節水,也是亟需思考的課題。
為呼應聯合國及國際對海洋塑膠垃圾議題的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環保署持續推動一次用塑膠產品減量措施,自107年1月1日起國內不得製造及輸入、107年7月1日起不得販賣
為了振興臺灣林業,農委會林務局建立國產木竹材溯源管理及認證制度,今日公佈國產木(竹)材標章,未來消費者認明「臺灣木材」標章,即可安心選購。
不塑、減塑是最近網路上的熱門話題,網路社群上時常有人分享少用塑膠製品的生活妙招,最基本的從自備餐具開始做起,也有回收物再製商品到底環保與否的議題討論,我發現其中有一個話題總是能引起熱烈討論卻難有結果,那就是:買青菜到底能不能無塑?
現今愈來愈多農民與廟方發揮巧思,將在地生產的優質米與傳統習俗結合。例如,普渡時不殺生,改用米線、米粉等供品堆疊成豬形替代;過去博米龜較常使用不好的米,也有廟宇使用在地優質米製作;有些廟宇還考量環保,改用「米金」替代燒金紙,讓信眾不僅展現對神明的敬意、保平安、顧環境,也吃到在地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