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生服飾,連結被遺忘的衣物和職人

Story Wear位於臺北圓山花博公園的快閃店

Story Wear位於臺北圓山花博公園的快閃店,直接在第一線向消費者宣傳理念。

文字/李盈瑩 圖片提供/Story Wear

從事成衣代理多年的陳冠百,在工作暫告一段落時到英國讀服裝管理碩士,畢業論文以「永續時尚」為主題。永續時尚的範圍很廣,涵蓋了有機棉、天然材質、公平貿易、零廢棄等面向,其中許多概念雖對環境友善,卻仍然脫離不了生產的範疇,於是她開始醞釀,思索能否創立「不會為地球增添任何負擔」的品牌。

陳冠百首先拜訪了改造舊衣再利用、販售二手物的「木匠的家」,她發現木匠的家的回收衣物中,T恤與襯衫的數量居冠;第二大宗則為牛仔褲,比起容易泛黃的T恤棉布,丹寧材質擁有布性硬、耐用、不易破等特質,更適合拆解再製,加上牛仔褲涉及個人尺寸問題,屬於二手商店較難銷售的品項,因此更具回收再造的需求性。

尋找原料的過程中是否曾遭遇難題?陳冠百笑說:「其實我們幾乎不用擔心物料短缺的問題,除了有堆積如山的舊衣、廢棄的零碼大塊布,也有許多工廠的過期布卡或萬年庫存找上我們。主要面臨的挑戰在於,該如何運用設計巧思,將現有能取得的二手衣物升級再造。」為了從成山成海的牛仔褲中找出可造之材,陳冠百選擇彈性較低的品項,避免再製過程中布料變形,接著再依據牛仔褲的厚薄、顏色、刷紋調性分類建檔,經過挑選、清洗、拆解、排版、裁縫等繁瑣過程,將原本來自多位主人的牛仔褲,重新設計成一件手工打造的丹寧大衣。拆解時刻意將褲扣保留下來設計成耳環,裁剪口袋轉化成零錢包,充分利用褲子的每個部位。

不僅重視素材來源是否環保,陳冠百更堅定說道:「我希望時尚產業的每個環節都能深具意義!因此清洗二手牛仔褲的工作,我們交給心路基金會的慢飛天使負責;在商品縫製的階段,捨棄一般代工廠,直接找散布各地單打獨鬥、曾見證臺灣成衣代工的輝煌歲月,卻因時代變遷而逐漸被遺忘,一位位懷抱精湛手藝的裁縫師媽媽。」於是一件零廢棄的再生服飾,讓曾經被丟棄的無用之物重新被使用,讓被遺忘之人也能再現價值。

陳冠百與裁縫媽媽討論商品
陳冠百與裁縫媽媽討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