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桑椹存在銀行裡,將一年一度的酸甜封存起來

桑葚果醬

文字/許鈺屏 攝影/林韋言

「以前人想喝點酒,最簡單又便宜的方式就是拿在地盛產的農產品來做。」返鄉嘉義義竹創立桑椹銀行的柯宗志回憶,義竹鄉間常見水果──桑椹自然是最便利的自釀原料。為了保留桑椹一年一收、稍縱即逝的當季風味,人們用糖蜜過桑椹,或釀成桑椹酒保存,下工後若想「喝一杯」,就搬出自釀的桑椹酒小酌閒聊。近年來,義竹地區因大量種植桑椹而形成產業,也成為臺灣重要的桑椹產地。

原先散種各地的桑椹樹逐步發展成地方產業

清明後來到義竹,隨處可見擁有珠寶般光度亮澤的桑椹結實累累地串在樹上,枝上滿載名副其實的「甜蜜的負荷」。柯宗志說,這塊夾於蒜頭糖廠與岸內糖廠間的壤土曾滿是蔗田、盛產甜蜜;如今則孕育出桑椹帶點野香的芳甜。

剛踏入義竹鄉溪州村外圍,即可見到桑椹樹蔓生,有時是田野的邊界,有時又是家戶的隔籬,「以前人會種個幾棵,增加收入吧。」柯宗志說。

過去在地人盛行以桑椹製酒,只要拿出玻璃儲物罐,交錯放入約一斤糖、一斤桑椹,層層疊起便算完工,「有時候會不成功,做酒不成反成醋。」柯宗志提到,長輩慣用的老式作法其實沒有祕訣、成本也很低,釀好了就自家享用或分送兒女,至今也有人這樣釀造。「加蘋果西打嘛真讚!」村內阿嬤笑著推薦她們的「經典調酒」,融合汽水的氣泡感和桑椹酒的甜感,喝來更爽快。

近十多年裡,原先散種各地的桑椹樹,因擴大種植規模,逐步發展成地方產業。「義竹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桑椹產地。」柯宗志以桑椹銀行概算,他們約有10至12公頃桑椹園,共五、六千株桑椹樹,每株可以採約八百到一千斤桑椹,「我們這裡算是株樹最多、最集中的。」柯宗志自2006年開始投入,思考許多人喜愛富含營養的桑椹,但桑椹僅一年一收,且保存不易,「所以有了桑椹銀行,客人給我錢,我幫他們存桑椹。」

如老鄰居一般的桑椹,每年一回的豐收,支持地方生活

與舊時人們糖蜜、釀酒的方式不同,桑椹銀行保存的是新鮮滋味。他善用產地優勢,將每日現採的果實運回鄰近的產銷班工作區清洗、打果汁、包裝、冷凍,一日內就把新鮮的酸甜滋味存入「銀行」,方便顧客在非產季間隨時提取。

從清明開始約一個月是採收期,此時的溪州村處處點綴著紫紅色,僅一百多戶的寧靜小村開始躁動起來——十幾位阿嬤紛紛穿上袖套、帽子等防晒裝備,發動機車,朝桑樹林出發。

這群採收快手就是柯宗志口中的「千歲團」——年紀最長76歲,最年輕則是66歲。穿戴碎花布裝的千歲團在紅紅綠綠的樹叢裡,彷彿有了保護色,只見她們穿梭林間,眼明手快地摘下熟果、放入腰間的收集盒內,「紅得發紫就可以採了,沒採就會落果。」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手勁也要輕巧,因為由近百顆瘦果聚合成的一顆桑椹,表皮如嬰兒肌膚,一不小心便會磨損、影響後續存放保鮮。

摘桑椹
每年清明後來到義竹,四處可見豐產的桑椹樹,而人們正頂著太陽採摘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