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洋香瓜
洋香瓜屬於甜瓜大家族,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臺灣夏季高溫屢創新高,但適合夏季栽培的網紋洋香瓜品種卻有限,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耐熱甜瓜(洋香瓜)新品種「台中2號」,可在中南部40℃以上高溫設施栽培,果形外觀佳、網紋立體明顯,糖度可達15度,且肉質Q彈有香氣,果肉又厚、可食比例高,極具市場競爭力。
許多未妥善再利用的蚵殼,常堆積於海岸邊。蚵殼內的有機物質一經分解,不僅會產生異味,其堆積處也容易被當作垃圾集散地,影響周邊環境。如何在既有的應用基礎上,加值蚵殼粉的運用效益與廣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有助於達成農業副產物加值循環再利用的目標。
有機土壤肥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土壤自己建構豐富的有機質,以供作土壤生物及有益微生物的糧食。有了活性、族群都豐富的微生物,其分泌的膠結物質、菌絲有助於形成土壤團粒構造,進黃瑞彰專研有機土壤肥培,技術應用到洋香瓜、芒果、甜椒等蔬果類高經濟作物。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先生,請問幾月是吃哈密瓜的季節?」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很困難。因為要回答這問題之前得先搞懂究竟什麼是哈密瓜。哈「密」瓜不是哈「蜜」瓜,所以,這名字不是指這瓜甜如蜜,而是指它來自新疆「哈密」。
全國設施蔬菜面積逐年增加且增長迅速,雖然溫室設施能提供作物防雨、防蟲以及降低部分病害的保護,但農友依然需要面對設施內的高溫障礙、缺水、土壤鹽害與人力缺乏等問題,因此建立設施內的節水省肥省工的栽培模式刻不容緩。
週五一場豪雨,讓再一週時間即可收成上市的洋香瓜受傷慘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週六赴新竹地區視察災情,西瓜、洋香瓜,以及香瓜,均因豪雨而受災,經改良場據現場災損情形判斷,應已達救助標準,因此當場宣布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以及竹北市,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地區,針對當地西瓜、洋香瓜、香瓜的災害,進行現金救助。農委會並將加班趕公告,讓農民週一就能向公所申報。
從2017年底起,為力拚「農藥減量」及「友善環境耕作」,行政院農委會開始動起來,致力推動各項配套措施,力拼10年內達到化學農藥減半的政策目標。對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場)也特別新篩選出有益微生物菌種,針對於常見的「胡瓜白粉病」危害,防治率可達60%以上,有望取代一般的化學藥劑,後續尚待技轉商品化。
高雄市旗山區「綠湖旗緣溫室水耕農場」負責人傅名揚,7年前將智慧農業逐步導入農場的溫室,運用數據以及自動化環控系統,以精品作為市場定位,生產品質穩定的日本洋香瓜,單顆售價最高1,500元。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在時常面臨人力短缺的農業環境之下,這兒的缺工問題並不存在,整個農場溫室的生產管理,只需傅名揚一人就可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