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圓滿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洋香瓜屬於甜瓜(Cucumis melo)大家族,甜瓜一詞為學術討論、品種權申請等情況下指涉物種,洋香瓜一詞則是農友栽培、市場流通時的通稱;和同屬甜瓜家族、在臺灣栽培已有3百餘年的香瓜相比,洋香瓜果皮較厚,20世紀中期才引進臺灣。為提供農民於晚秋至早春期間,亦即涼溫期種植更具競爭力的綠肉網紋洋香瓜品種,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多年間深入研究抗白粉病、適合涼溫期栽培的特性,育成「臺南16號」,為我國洋香瓜產業添注活水。
由近年瓜類作物品種展示活動可見,洋香瓜品種豐富多元,包括粗網紋、細網紋、不同果皮色的光皮類型,以及具脆感果肉的新疆哈密瓜類型等。許多品種由種子公司自國外(以日本為主)引進,並進行本地適應性評估。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臺灣農情報告資源網資料,近幾年洋香瓜栽培面積維持在2,000公頃左右,相較2014年近3,000公頃呈下滑趨勢,在此情形下,栽培品種增加的現象,反映出市場上的品種汰換速度快、既有品種難以滿足產業需求,必須與時俱進的新品種育成工作更不能停歇。
國內洋香瓜栽培模式仍以矮隧道棚內匍匐引蔓為主流,溫室直立式栽培較少。就高溫期生產而言,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於2014年發表網紋綠肉洋香瓜「臺南13號」,以其極佳耐熱性等特點成為晚春至早秋期間,亦即高溫期的主力品種;臺南農改場評估市面上各類洋香瓜品種,適合涼溫期栽培,且易於管理的抗病品種仍有不足,為滿足農民在晚秋至早春期間的種植需求,針對「涼溫期栽培下果實商品性良好、植株抗白粉病、生長勢優良」等育種目標,研發更具競爭力的網紋綠肉新品種。
國內外種原雜交長期選拔 兼顧優良網紋與抗白粉病特性
基於前述育種目標,臺南農改場採雜交育種法,於2010年選定優良自交系進行雜交組合,歷經13年試驗選育,最終於2023年選定品系NMH2010-017,命名為「臺南16號」。臺南16號是雜交一代(F1)品種,母本由日本品種及印度野生種衍生,具有源自野生種的白粉病抗性顯性基因,同時保留了強健根系與旺盛生長勢;父本篩選自國內洋香瓜主要栽培田區自行萌生植株所結果實,雖然單果小、易罹患白粉病,但網紋勻稱密集且安定,並有著果力強、葉片厚且植株不易衰敗等優點。臺南16號在單果重與糖度表現更優於2個親本,具高度雜種優勢。
選育工作分為多個階段進行。2010年春作首先從30個純化自交系中,選定11個母本與19個父本進行雜交,獲得209個組合,各雜交組合種子依序編碼為NMH2010-01~NMH2010-209。經2010年秋作觀察評估後,依果肉顏色將其分為綠肉組85個與橙肉組124個。以育成網紋綠肉新品種為標的,將包括NMH2010-017等8個較優良新品系與2個商業品種,在2011年春作進行初級品系比較試驗,從優良新品系中選出3個表現較佳者。
後續於2011年秋作在臺南市七股區與新化區進行高級品系比較試驗,分別以隧道匍匐栽培與溫室直立栽培方式評估,選出NMH2010-017與NMH2010-057兩個優良品系。2012年在臺南市安南區、七股區與新化區等三地完成5次地方試作,並進行2批果實食味官能品評,選定以NMH2010-017進行後續試驗。
為確保品種特性的穩定性,臺南農改場在2013至2021年期間調查47批不同種植期的表現,經綜合評估單果重與糖度,確立臺南平地最適播種期為8月下旬至翌年1月。2022年秋作及2023年春作,以商業品種「香華」為對照,在臺南市新化區試驗圃進行2個生長期的植物性狀檢定,調查品種特性並檢定可區別性、一致性與穩定性,完成檢查報告後提出品種權申請。
適合規劃年末至春季節慶生產 品種已技轉將可購買種子
作為雜交一代洋香瓜品種,臺南16號展現多項優異特性:植株具有強大的抗白粉病能力與旺盛生長勢,特別是在連作園區中的適應力明顯優於市面上同類型商業品種,能夠補強連作園區的栽培需求。果實外觀呈現高球形至圓形,網紋分布均勻且細密,配合淺綠色果肉,具商品優勢。
在南部涼溫期栽培時,單果重可達1.9±0.4公斤,糖度維持在14.8±0.6°Brix,最高可達到18°Brix。果皮厚度適中,使果實在採收後的後熟階段中,果肉軟化速度較慢,有利於貯運。果肉質地細緻柔軟,食味品質優良,在後熟過程中,會散發怡人香氣。特別適合在南部平地的晚秋至早春涼溫期栽培,農民可針對聖誕節、新曆年、農曆年與母親節等重要節慶市場規劃收穫,提升經濟效益。
在臺南16號植物品種權仍在申請審查期間,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已進行非專屬授權,將臺南16號種子繁殖技術移轉予「宇辰種苗公司」,於2024年1月2日正式簽訂技轉契約,新品種將得以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確保農民便利取得優質種子。
根據品種特性適期播種 整蔓、水分管理是栽培要點
臺南16號的栽培管理需要掌握幾個重要環節:首先是播種適期,在南部平地以8月下旬至翌年1月為最佳時機,果實發育期務必避開高溫季節,以確保糖度可達到市場標準。栽種時應注意行株距配置:若採直立式栽培,單行植畦距需維持1.2公尺、雙行植則為2.1公尺,株距為0.45公尺;匍匐式栽培則以畦距2.4公尺、株距0.4公尺為宜。
整蔓、授粉與留果管理因栽培方式而異:直立式栽培採單蔓整枝留單果,需在幼苗定植後持續疏除下方節位的側枝,並在主蔓13節以上的結果蔓,選留兩性花進行人工或蜜蜂授粉。待果實長至雞蛋大小時,選留形狀端正橢圓者1果,其餘則需剪除。匍匐式栽培則以雙蔓整枝為原則,在幼苗長出3~4片本葉時進行摘心,選留2個優良子蔓,並在子蔓第5節位以上的孫蔓留果,依植株生長狀況每株(2蔓)留2~3果。
水分管理同樣關係到品質:開花期及網紋形成階段應避免過度灌溉,溫室栽培建議採用滴灌系統以穩定供水,成熟後期則適度控水以提升品質。隧道栽培需特別注意及時排除積水,以減少淹水造成的傷害。果實發育約45日即可採收,但低溫可能延長生育期,需再加上期間低溫日數評估採收期。採收時可綜合參考果實成熟日數、結果蔓葉片缺鎂黃化程度,必要時可採收1~2果試吃以判斷適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