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養蜂的蜂箱置放於林木行株距間。
豐年雜誌
森林蜂產品的生產:林下養蜂 林下經濟品項作業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森林蜂在林下的養殖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

苗栗場蠶蜂課助理研究員陳本翰
封面故事
蜂情萬種兩相好 苗栗場教你養蜜蜂 西洋蜂常見病害與飼養管理

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傾倒出一壺好蜜。以維護森林生態為原則,於林蔭下發展額外農業收益,即是「林下經濟」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林下養蜂所衍生的特色蜜,吸引各路農友踏上森林養蜂的起跑線,但箇中養蜂技巧卻是不容小覷。

無螫蜂、臺灣野蜂、西洋蜂
封面故事
養蜂達人們的森林蜜物語 多元蜜源結合多元蜂種的可能性

臺灣多山環境,擁有豐沛林地資源,林下養蜂有機會享有一年四季多元蜜源的好環境,也得以生產出各種風味的特色蜜,在此同時,林下養蜂面臨中高海拔環境,適應性較強的臺灣在地蜂種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從三位養蜂達人的角度看出「森林蜜」豐富多彩的未來性。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特聘研究員陳芬蕙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農委會林試所特聘研究員陳芬蕙 林下養蜂蜜源純淨 科學支持多元發展潛力大

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平地及淺山地區龍眼及荔枝的花蜜產量不穩定,林下養蜂的議題開始受到重視。養蜂產業與森林的生態息息相關,森林純淨無汙染的環境,為蜜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可以利用一年四季植物開花季節的更迭,採收到不同植物的花蜜及花粉,同時產出獨特多元風味的森林蜜,有別於市場上非林下或一般農地養蜂產出的龍眼蜜、荔枝蜜及百花蜜等,除了增加蜜蜂對環境變遷的耐受力,也提供專業蜂農更多元的收入,提高林下養蜂的吸引力。

豐年7209臺灣新蜜境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9月號 臺灣新蜜境 經濟·生態·食安三贏的森林

臺灣人愛吃蜜,無論是甜點、蛋糕、飲料,都會有蜂蜜的蹤影,不過近年食安事件頻傳,從蜂蜜中驗出抗生素、農藥、摻偽等新聞事件,促進了臺灣消費者對蜂蜜產品品質的重視,近幾年已成功催生國產蜂蜜產銷履歷制度,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今(2022)年更公告100%純蜜規定,將於明(2023)年7月1日正式上路,進一步確保臺灣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讓臺灣蜂產業邁向更健全的發展。中國明朝劉基(劉伯溫)《靈丘丈人》一文提到:「去其蛛蟊蚍蜉,彌其土蜂蠅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漬。其取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養蜂之道是經營管理之術,更借喻為治國之方,且看森林養蜂聚焦蜜源核心,以不同蜂種尋求人蜂共舞、不必逐花而居的可能性,發展多元風味的在地特色蜜,提供更健康取向的封蓋蜜,也成為未來山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封面故事
【永續蜂業6】林下養蜂的實戰演練 阿里山上的拉拉克斯蜜園

「拉拉克斯」位於阿里山鄉特富野達邦村,在鄒族語裡代表「長滿杜鵑花之地」,「拉拉克斯蜜園」受惠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蜜蜂至春天穿梭到秋季,從花蜜到花粉,一年四個季節都能汲取森林的不同精華。拉拉克斯蜜園負責人汪志敏三年前回鄉經營養蜂場,去年發現森林蜜的市場潛力越來越興盛,也開始教學部落的有志之士養蜂技術,希望透過林下養蜂另闢經濟收入來源,也找出部落特色。

封面故事
【永續蜂業5】來去森林裡養蜂吧!林下養蜂的特色與要點

一棵樹木從種入土壤到採伐,中間等待收穫的過程,與其他農產類別相比,是漫長許多。為了緩解林農在收穫「主業」木材之前的收入空窗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簡稱林務局)和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近年大力推動森林裡的「副業」,包含了段木香菇及木耳、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這三類品項。這樣以「不打擾原有森林生態」為原則,於林木下額外發展經濟的活動,被稱為「林下經濟」。其中,因為近幾年平地龍眼、荔枝的花蜜受氣候變遷影響而減少,森林養蜂更成為受矚目的項目。

新聞
林下經濟行不行?不干擾次生林為前提,友善環境養蜂十年有成,生態推廣農場與山林做鄰居

林下經濟為沉寂已久的臺灣林業帶來新想像,也為山區居民帶來複合式產業面貌。關鍵的技術規範,由農委會轄下農政單位設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及三大試驗區,建立可行模式的科學基礎,並提出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修正草案,以合理運用森林資源。本文即介紹臺灣林下經濟潛力點,首先專訪臺灣原生種東方蜜蜂飼養技術,對比目前相關試驗及產業多以西方蜜蜂等商業品種為主,提供更多在地經驗與視。

新聞
推動林下經濟平衡生態與生產,三項原則維持森林永續經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15年發布《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顯示臺灣森林總面積為2,197,09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71%,為保育珍貴森林資源,政府於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並於1997~2004年推動《全民造林運動實施計畫》,2008年公告《獎勵輔導造林辦法》,20多年過去,當時種下的造林木多已成材,卻面臨林業沒落、社會對伐木觀感不佳的氛圍,導致林農收益低落,連帶影響人工林的更新與經營。因此,林務局將2017年訂為臺灣林業復興元年,改善過去人工林未適度疏伐的問題,並試圖找出可行方法以兼顧農民收益及森林永續經營,推動林下經濟,便是接續嘗試的其中一環。

新聞
走入山間聚落,傳統智慧加乘現代科技,看見臺灣林下經濟多樣性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長年協助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指出,雖然現行《森林法》尚未正式認可林下經濟,但並不是只有國有林班地或林業用地才能推動林下經濟,「很多偏鄉的農牧用地因為人口外流或老化,早已廢耕多年形成次生林或轉為造林地,這些地區都可以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