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蜂業6】林下養蜂的實戰演練 阿里山上的拉拉克斯蜜園

拉拉克斯蜜園今年春天試採櫻花蜜。

文/段雅馨 攝影/張家瑋

從以規模為導向的養蜂模式轉戰小而美的林下養蜂,汪志敏認為,森林蜜可以朝特色蜜發展,一來物以稀為貴,再者也能凸顯部落的特點,做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返鄉養蜂 看見家鄉和森林蜜的潛力

拉拉克斯蜜園的負責人汪志敏,同時也是有限責任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的理事主席,負責推動部落經營林下養蜂。他過去因緣際會下曾在專業養蜂人旁邊學習養蜂技術,3年前因病返鄉,開始經營自己的養蜂事業,汪志敏從50箱蜂箱開始養,不到一年的時間,箱數成長到100,目前他的養蜂場總共有175箱的蜂箱,以林下養蜂普遍30到50箱的數量來說,拉拉克斯蜜園算是相當有規模。

養蜂的前兩年,汪志敏的蜂群在春天時會下山「追」平地的龍眼蜜和荔枝蜜,2019年森林養蜂正式被納為林下經濟的品項之一,汪志敏也發現森林蜜在市場上漸漸獲得關注,像是他和國立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合作採收的桃花心木蜜,一罐700公克的桃花心木蜜價格可以賣到900元不二價,同樣容量的龍眼或荔枝蜜平均價格約在700元,而消費者對於較高價的森林蜜不但接受度高,甚至還搶購一空。

「我自己的森林蜜也是不夠賣,去年底收的花粉也是都快賣光了,反而是龍眼、荔枝都還有一些存貨。」看見森林蜜的榮景,汪志敏今年春天就不跑下山追蜜了,讓蜂群待在山上採集櫻花、梨花的花蜜,封存阿里山春天的滋味。

拉拉克斯蜜園負責人汪志敏從三年前開始養蜂,目前推動部落從事林下養蜂活動。

晶瑩欲滴的蜂蜜,通常會位於蜂巢片的外圍。

學習牧蜂是關鍵 帶領部落學養蜂

除了先前的實戰經驗是師父教,汪志敏自己也啃了許多知識,他翻遍了國、內外的養蜂書籍,和蜜蜂相關的期刊也不放過,歸納出養蜂的三大元素:蜂、天氣,以及蜜粉源植物。天氣變幻莫測、無法控制,蜜粉源植物的種類也仰賴當地自然環境,唯一可以掌握且最為重要的,就是牧蜂了。

去年秋季開始,拉拉克斯蜜園每個禮拜固定開放一天,教鄒族族人如何看蜂群,培養牧蜂基礎知識,「牧蜂是動態的,要去了解一年的週期才知道怎麼管理。」蜜蜂和周遭環境會隨著四季更迭而變化,因此汪志敏建議學牧蜂至少要學1年。像是過冬以後要整盤,一箱8巢脾要慢慢收整到5巢脾;立春之前又要趕快讓蜂群再度旺起來。不只要觀四季,也得看蜂群本身的活動樣態。打開蜂箱之後要找蜂王在不在、有沒有「失王」;非繁殖期間,記得要打掉雄蜂臺,但如果蜂箱「失王」了則不能打掉,因為蜜蜂們會從還在吃蜂王乳的幼蟲裡面拱出一個新王。這些重要的細節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親身嘗試一遭、實務操作一遍,還是非常必要。

達邦村目前和汪志敏學養蜂的有7位族人,每人照顧的蜂箱數從5箱到15箱不等,「養100箱的話,沒有準備60、70萬是不行的,從3到5箱開始學可以互助互補,又沒有經濟壓力,而且自己想要吃甜甜的話不用去買,有一個基本的成就感。」汪志敏希望今年可以再招收7或8位族人來學養蜂,培養「養蜂戰隊」,一起推動部落從事林下經濟。

特色蜜值得發展 期盼開拓副產品

打開蜂箱查看蜂勢,蜂巢片的兩面聚集滿滿的蜜蜂,各個嗡嗡振翅地勤奮工作,蜂巢片上方布滿晶瑩欲滴的蜂蜜,周邊顏色深邃、較橘黃色的是花粉,從蜂巢就可以得知,附近的蜜粉源十分豐富。

達邦村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蜜粉源植物。粉源植物以秋季9月到12月的茶樹、苦茶樹為主,過去也曾有蜂農知道這時節粉源充沛聞名而至,8月底到9月在河床邊的羅氏鹽膚木也能提供具有特色的粉源。蜜源植物,大花咸豐草是長年都有,春季則是百花齊開,夏天的五節芒有蜜也有粉,而生長在山壁上的臺灣欒樹則是入秋之後就可以採蜜。「這邊的環境估算下來,是一整年都有蜜或粉可以採,雖然量不如平地的龍眼、荔枝蜜來得大,但相對來說也比較珍貴。」汪志敏觀察說道。

從以規模為導向的養蜂模式轉戰小而美的林下養蜂,汪志敏認為,森林蜜可以朝特色蜜發展,一來物以稀為貴,再者也能凸顯部落的特點,做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他進一步解釋,平地養蜂是追逐花季,而林下養蜂則是依循周遭環境「有什麼蜜,採什麼蜜」,因此,採回來的蜜或粉也就代表了該地獨有的特色。而除了直接採集回來的蜂蜜之外,養蜂也可以發展其他副產品,例如花粉、蜂蠟,或甚至農事體驗等活動,「花粉可以拿去做烘焙或其他食品運用,蜂蠟也是一個很好、做成護唇膏的產品。」汪志敏認為,這些都是部落經營林下養蜂,未來值得發展的切入角度。

養蜂箱至少每10天就要查看一次,看懂蜂勢才能管理蜂群。

拉拉克斯蜜園附近長年有大花咸豐草可採。

春天時節的阿里山櫻花盛開,吸引蜜蜂親訪。

用林下養蜂重現部落特色

汪志敏說,只要克服心理障礙,親近蜜蜂、不怕蜜蜂,過了學習牧蜂時期後,林下養蜂就能慢慢培養起能量,唯一較難克服的障礙,還是虎頭蜂的侵襲。「去年又特別多,我好幾箱都被攻擊得滅頂了!」夏秋是虎頭蜂的旺季,正好逢拉拉克斯蜜園採收花粉的工作期,汪志敏就得每天守在蜂箱旁邊整日,早上放蜂下午收粉,也緊盯虎頭蜂大隊,一見到蹤跡立刻網撈下來,丟進玻璃瓶裡泡酒。

而在生產端累積量能的同時,汪志敏認為市場端也要開始和消費者溝通「什麼是森林蜜?」他表示,發展林下經濟產品的專屬標章,可以和「森林」的意象有緊密連結,也能和平地蜂蜜有所區隔,緊扣森林蜜「特色多元」的特點。再來,是建立消費者購買多元蜜的習慣,告訴他們,除了龍眼蜜、荔枝蜜之外,也有其他不一樣的選擇。

「養蜂是社會投資報酬率很高的事業。」汪志敏回憶養蜂第一年,附近種瓜果類的農友紛紛向他反應結果率提升,一些過去只能靠人力授粉的作物,都受惠於蜜蜂而免去麻煩,「當我們看到果實纍纍、吃到蜂蜜那麼甜的時候,我們就要感謝蜜蜂幫忙授粉,感謝整個自然環境。」汪志敏感性說道。對於部落來說,林下養蜂不僅是增加經濟收入的一種管道,更是找回自我特色、與生態共榮共好的一種方式。

透過林下養蜂,期望僅增加經濟收入,更能找出部落特色。

虎頭蜂是目前養蜂棘手的難題,汪志敏捕捉到虎頭蜂後,便把它泡入酒裡。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