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蜂業5】來去森林裡養蜂吧!林下養蜂的特色與要點

林務局近年推廣林下經濟增加林農收入,林下養蜂便是其中一個品項。(攝影/張家瑋)

文/段雅馨

林下養蜂的首要條件是持有林地,無論本身是地主或是承租人,都得先向林政單位申請,才能進行林下經濟活動。

一棵樹木從種入土壤到採伐,中間等待收穫的過程,與其他農產類別相比,是漫長許多。為了緩解林農在收穫「主業」木材之前的收入空窗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簡稱林務局)和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近年大力推動森林裡的「副業」,包含了段木香菇及木耳、臺灣金線連、森林蜂產品這三類品項。

這樣以「不打擾原有森林生態」為原則,於林木下額外發展經濟的活動,被稱為「林下經濟」。其中,因為近幾年平地龍眼、荔枝的花蜜受氣候變遷影響而減少,森林養蜂更成為受矚目的項目。

林下養蜂的特色:固定式、特色多

林下養蜂和一般平地養蜂,在技術上來說沒有太大差異,也都是以義大利蜂為主,惟林下養蜂採「固定式」的模式放養蜜蜂,而由於森林裡蜜源植物多樣,產出的森林蜜也較為多元、有特色。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張偉顗解釋,選擇養蜂作為林下經濟推廣的項目,是由於養蜂是在林地上放置蜂箱,讓蜜蜂隨著季節開花而採摘花蜜,既不會侵擾土地,不同季節產出的蜂產品也不同,口味相當多變。負責研究林下經濟、林試所育林組特聘研究員陳芬蕙也提出「多元」是森林蜜的特點,「平地養蜂以龍眼、荔枝為主,森林裡頭蜜粉源植物豐富,若是比較完整的森林,蜜蜂更四季都有不同的蜜和花粉可以採。」

一般平地養蜂,3月到5月是龍眼、荔枝開花有蜜可採的時期,而在森林裡頭,依照海拔與氣溫等環境條件,每個月分都有不同的蜜源植物可供蜜蜂採食。在1月到5月分氣溫較低時,淺山地區有楠木、青剛櫟、厚皮香;烏桕、相思樹、無患子、九芎和七里香,開花期從6月分布到10月;海岸保安林1月到10月地區則有林投、苦楝、瓊崖海棠和白千層可供蜜蜂採食。隨著夏季來臨,這時候森林裡也有白瓠子、山芙蓉、羅氏鹽膚木、臺灣欒樹、刺楤等蜜源植物。林務局建議,林下養蜂的林農可以2到3個樹種(維持6個月的開花期)為標準,規畫蜂箱放置的區域。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技正許賢斌補充,因為林下經濟是以「不影響森林原有生態」的角度出發,因此建議林下養蜂以3到5公頃(可區塊分部)為範圍,放置箱數不超過100箱。陳芬蕙也提出,國外研究顯示養蜂數量過多不只影響原有生態,僧多粥少吃不到蜜的蜜蜂也會往外溢散、尋找。再加上養蜂需要密集勞力投入,固定式、小範圍的方式,林農在人力上也較能負擔。

林下養蜂兩大要點:林地申請和專家諮詢

林下養蜂的首要條件是持有林地,無論本身是地主或是承租人,都得先向林政單位申請,才能進行林下經濟活動。在養蜂技術上,林務局、各地方林管處、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都會提供協助,「這方面我們都會盡可能媒合資源,但最重要的就是有專家諮詢,要從事的林農也要有熱忱。」許賢斌說。

目前從事林下養蜂的農友大多都有放蜂經驗,不過沒有經驗的農友也不用擔心,林政單位會協助媒合養蜂專家供諮詢,包含了業界養蜂達人,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等學界教授。像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開設林下養蜂課程,輔導當地的部落,教授養蜂技術。苗栗南庄鄉賽夏族更是從零開始養蜂,「他們有一位靈魂人物——根誌優先生當先鋒,一步步帶著部落一起投入。」張偉顗觀察,雖然養蜂有技術門檻,然而若是有心想做,再加上有志之士推動,仍舊能有所成果。

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是目前林下養蜂的研究基地之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許俊凱就分享,即便合作的蜂農已有純熟的放蜂經驗,加上200多公頃的天林地和200多公頃的造林地,放養環境得天獨厚,蜂蜜產量仍有高低起伏。除了受限於天氣之外,虎頭蜂是難以對付的「大魔王」,目前只能靠著蜂農每日巡邏,捕捉尋找食物來源的虎頭蜂,打擊這些「探消息」的第一批虎頭蜂,蜂窩少了小道消息,蜂箱受虎頭蜂群起攻擊的機率也會降低。「做中學還是必要的。不是蜂箱放下就有蜜了,不同年都有不一樣的狀況會發生。」就算排除虎頭蜂的威脅,如何解讀時時刻刻都在變動的蜜蜂活動,進而管理蜂群,都是養蜂很重要的課題,他建議一定要跟專家請益,或與專業養蜂人合作。

氣候變遷使得植物不開花、蜜源減少的情形增加,例如去年(2020)少了颱風幫忙掃掉虎頭蜂窩,再加上降水少,都影響植物開花流蜜。不過陳芬蕙認為森林裡蜜源植物夠多,即便整體蜜源減少,四季輪流下來多少都還可以平衡;而且森林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都有,多樣性豐富,韌性相對也高,「也就是說如果這種植物沒有,還有別的選擇可以採蜜。」鼓勵農友到森林裡養蜂。

森林蜜具有季節性,有發展特色蜜的潛力。(攝影/張家瑋)

即便在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有得天獨厚的養蜂條件,蜂蜜產量仍會因氣候、虎頭蜂等因素而有高低起伏。(資料提供/林試所)

解析蜂蜜內含成分 溯源林下經濟產品

隨著森林蜜在消費市場上詢問度逐漸提高,林務局也正思考規畫森林蜜的生產履歷及溯源標章,其他林下經濟產品,也都計畫一併納入。

林試所去年開始在北、中、南設立三個試驗地,放置蜂箱在造林地裡頭,記錄植被、蜂箱溫溼度、蜂群活動等數據,分析採集回來的蜂蜜當中的植物基因,以及蜂蜜裡頭散發氣味的揮發性成分。找出蜂產品和植物、飼養環境的關聯性,並真正剖析一罐蜂蜜裡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畢竟林地要有好的蜜粉源植物資源,才有發展林下養蜂的潛力。

在同一個試驗地,相隔不到5公尺的三個蜂箱採集來的蜂蜜,在基因資料、揮發性成分就已經有變異了。許俊凱也曾經看過有的蜜蜂只訪大花咸豐草,有的卻獨愛紫花藿香薊,似乎每隻蜜蜂都有自己的喜好或任務,說明了森林養蜂其實還有許多可深入探索的地方。「這也是我說為什麼特色蜜是一個很好去做的方向。」陳芬蕙表示,這些研究不只能更細緻地強調森林蜜多元的特性,在市場上做出區隔與把關,更能建立完整的蜜粉源資料庫,「如果知道某一種蜜粉源植物是很好的,就能輔導種植,甚至不同季節都可以輪流、分配。」

許賢斌補充,由於森林裡禁止使用農藥,因此友善經營是林下經濟標章的方向。目前還在初步研擬階段,預計約2年籌備完畢,期望透過更有系統的標章,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購買森林蜜,穩定林農的副業收入。

林試所目前透過搜集蜂蜜並分析其中的植物基因,嘗試建立起健全的蜜粉源資料庫。(資料提供/林試所)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