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塭
封面故事
午仔之鄉的活水活路

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傳統養殖的不當用藥引起食安危機、天災的急遽重創、人口嚴重外流,都是屏東佳冬、枋寮的人們不斷在面對與反思的生活種種。

綠農的家的洋蔥田
封面故事
東北季風下的辛甜滋味

屏東「綠農的家」是洪輝祥創辦的產銷平臺,連結農友與消費者,強調臺灣環境的改善須始於農業,進而推動農產團購、協助農友耕種模式轉型。而一直以來是屏東最大宗的作物──洋蔥,也在他們的行列之中,春天盛產的無毒洋蔥除了當令新鮮吃,到了冬季也能夠上桌成為溫暖湯品。

新聞
【雜糧小學堂】穀類的紅寶石,屏東原鄉的紅藜紅了

「紅藜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禮物。」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讚嘆道。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本名臺灣藜,並非平地常見作物,而是屏東、臺東原住民部落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排灣族語稱為「djulis」(菟莉絲),在屏北三個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最為常見。隨著胡青娥的腳步,我們來到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RINARI),一覽這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的前世今生。

新聞
檸檬噴藥有撇步,跟著產銷班達人這樣做

依據105年農業統計年報,全臺檸檬栽培面積為2,790公頃,其中高屏地區占2,175公頃居全國之冠,近年來栽培面積仍持續增加中。隨著消費市場對食安的重視程度提高,農友對果園健康管理亦逐漸重視,許多農友開始利用綜合防治技術達到農藥減少施用的目的;加上檸檬原汁加工廠提高無農藥殘留檸檬果實的收購價格,間接影響農友噴藥習慣,以達到農藥殘留未(無)檢出(ND)為目標,讓消費者購買時更加安心。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屏東縣林邊鄉果樹產銷班第46班:團隊作戰,水災淤泥變沃土

屏東縣林邊鄉農民鄭澄駿、梁萌娟夫妻倆呵護30多年的蓮霧園,於八八水災中盡遭惡水吞沒,沉淤的爛泥比人高,災厄激發成長動力,原慣於單兵作戰的鄭家,加入產銷班技術交流,分享科學化、數據化管理,成本遽降,果品反而更優良。漫漫重建路,雖常累到眼眸「自動關機」,梁萌娟卻欣慰於走過暗黑幽谷,看到希望之光。

新聞
在紅羽、黑羽之外,還有哪些「隱藏版」好土雞?

另外,受限於產量,這些小農飼養的特色土雞,多在地區消費,除網路外,少有固定通路,金門在地產的土雞更是過不來。不過好消息是,臺北畜產公司為了提升該公司產品的品質與多樣化,今年起將與中興大學合作,希望整合這些地方特色雞種,讓在地特色雞種可以透過冷鏈物流行銷全臺,突破過去局限於地方性消費的型態。屆時各地區的饕客們,就可以很容易購買到這些「隱藏版」、好吃又極具特色的特色土雞。

新聞
【主婦買菜學堂】細皮嫩肉的本土洋蔥,請小心輕放

除了發霉的問題之外,還有人在謠傳「洋蔥發芽有毒」,這類的訊息就如同年獸一般,每年時間到了就會跑出來亂一下,即便農政單位和食藥署不斷闢謠,民眾還是會忘記。主婦要再次呼籲,發芽的洋蔥、地瓜、蒜頭和芋頭等蔬菜,不具有毒性,只是風味口感略差,發芽後仍可食用,只有馬鈴薯不是他們的好朋友,發芽時具有毒性(茄鹼),不可食用喔!

新聞
霧台鄉魯凱部落課,外籍生的原鄉文化初體驗

魯凱部落課提供國際學生體驗原住民部落文化,增進學生對於生態旅遊與里山新經濟的了解,提升外籍生對在地認同感,藉由外籍生的闡述轉譯,將里山之美推廣至自己的國家,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樑,期望碰撞出更多元文化的融合。

新聞
史上第一農人祭,用搖滾樂相挺農業

當「農業」和「音樂」碰在一起,會擦出什麼火花?農民也可以很「Rock」嗎?史無前例、全臺第一個以「農」為主的音樂祭—農人祭—本週六(3/17)下午一點將在屏東縣的熱帶農業博覽園區登場。

土地
【Parirayan交換日記】時代的傳說

大社部落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至屏東禮納里,某日在電台廣播聽到某位官員提及現在是「後莫拉克時代」,不知怎麼地心生一股強烈納悶,曾幾何時人們口中災後復建的日子已經來到後半段了?可是站在時間感之外往生活裡頭看,好像才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