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屏東縣林邊鄉果樹產銷班第46班:團隊作戰,水災淤泥變沃土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徐清銘  攝影/ 徐清銘

屏東縣林邊鄉農民鄭澄駿、梁萌娟夫妻倆呵護30多年的蓮霧園,於八八水災中盡遭惡水吞沒,沉淤的爛泥比人高,災厄激發成長動力,原慣於單兵作戰的鄭家,加入產銷班技術交流,分享科學化、數據化管理,成本遽降,果品反而更優良。漫漫重建路,雖常累到眼眸「自動關機」,梁萌娟卻欣慰於走過暗黑幽谷,看到希望之光。

引領鄭澄駿、梁萌娟夫妻倆奮勇前進的屏東縣林邊鄉果樹產銷班第46班,成軍不到6年,在林邊鄉內眾多產銷班隊中,算後生晚輩,經營作為卻走在前端。該班超過半數班員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種植面積廣達6.9公頃,是當前蓮霧產業「集團驗證」成員最多的一班,該班也拿到「環保農園」認證,全體班員皆以機械碎枝代替燃燒,為維護空氣品質盡力。2017年,第46班榮登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金榜,表現相當亮眼。

擴大蓮霧版圖,農民聯合當老闆

雖是農業新軍,第46班懷抱壯闊願景,班長鄭信盛以暢行全球的紐西蘭奇異果為師,擘劃以產銷班為基礎,集結農民一體運作,走向集團化、公司化,農民既是員工,也是老闆,統合力量,開創蓮霧產業新篇章。

田野遍布蓮霧園的屏東縣林邊鄉,曾因八八水災損失慘重,至今重獲新生,找到希望之光。

鄭信盛認為,科技產品更替飛快,農產品同樣有起落興衰,蓮霧在臺灣崛起躍升為高經濟作物,至今不過50年,但當前面臨品質良莠不齊、人力斷層的隱憂,若能建立優良機制,達到品質穩定、貨量充裕,成為市場常年性水果,帶起消費能量,蓮霧產業整體蒸蒸日上,足以依託安身養家,自能吸引年輕人湧入。譬如法國葡萄稱霸數百年歷久不衰,臺灣蓮霧只要突破瓶頸,還有長長久久的風光歲月。

第46班的組成,八八水災是重要觸媒。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造成慘重災情,濱海地勢低窪的林邊鄉是重災區,洪流沖潰堤防,橫掃半壁鄉境,蓮霧園遭惡水吞沒,不少農民半輩子辛勞,一夕之間付諸水流。災後,一群原本各自埋頭苦幹的農民,趁著參與農業改良場研修課程的機緣,興起組織團隊合力奮鬥的想法,經1年多籌備,第46班正式成軍。

年輕產銷班,帶入科學化管理

第46班目前有31位班員,平均年齡42歲,在農民普遍高齡化的林邊鄉,是難得的年輕班隊,經營各方面展現蓬勃朝氣。第46班邁大步的方向,班長鄭信盛是主力規劃師,他特別導入科學化、數據化,試圖在生產管理上建立完善標準作業流程。

有意思的是,鄭信盛其實是偶然機緣踏入農業。他原任職於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退休後返鄉,不捨祖傳蓮霧園的荒蕪而接手管理。由於是半路出家,他反倒不受傳統羈絆,而在研究場域的20年工作經驗,養成實事求是的精神,換拿鋤頭後,也將研究精神帶入蓮霧園。

蓮霧管理優良,接近圓熟的果品碩大飽滿,呈現迷人的豔紅色澤。

鄭信盛推展的管理新法,特別著重在減少傷害果樹工法、友善環境、合理化施肥、對症下藥等生產環節。自家「阿盛蓮霧園」是新法的實驗園地,踏入蓮霧園,視野通透,果樹枝葉疏密有致,葉片厚實大如巴掌,處處綠草如茵,踩踏會回彈,有如鋪上厚厚綠毯,看來賞心悅目。

每當春節過後,濱海林邊鄉常吹起暖溼南風,蓮霧容易裂果,「大果種」尤其不容易照顧。阿盛蓮霧園的大果種蓮霧,一串動輒7、8粒,接近圓熟時粒粒紅通通、碩大飽滿,如此漂亮的蓮霧,可沒想像中的特殊好料伺候,事實上比起一般蓮霧園,平常施肥可謂「寒酸」。他笑說,他的蓮霧樹最可憐,因為很少吃到「補品」。

話雖如此,但阿盛蓮霧園每年必做土壤肥分分析,再依據分析數據補其所需。幫果樹營造合宜舒適的生長環境,是鄭信盛關照著力的重點,合理化施肥更是其中關鍵一環。

修剪後的廢棄枝條不採焚燒處理,避免空氣汙染,而是經機具粉碎後回歸土壤。

夫妻檔加入產銷班,對症下藥事半功倍

阿盛蓮霧園可說是第46班管理概況的櫥窗,做為班員們的借鏡與指導,如鄭澄駿、梁萌娟重建的蓮霧園,也同樣腳步緊跟,將其作為模範。鄭澄駿18歲就踏入果園,蓮霧領域已有30多年資歷,起初雖也有猶疑,因為與經驗值差距頗大,嘗試後發現很受用,快步跟上,結果成本降低,品質節節攀升。他說,種了這麼多年蓮霧,對目前的成績最滿意。

一同牽手打拼的梁萌娟則說,加入產銷班之前,跑一趟農業資材行,防治蟲菌劑及營養劑的複合配方,少說各2~3支,東加西加,調配1桶至少8千元起跳。採收前「拚輸贏」時,再加上補品,上萬元司空見慣,如今透過合理化施肥,對症下藥,開支只需要2~3千元,效果甚至更好。

水災帶走一切,除了沃土

八八水災,鄭澄駿自家果園正當堤防崩潰的破口,滾滾洪流直灌而入。梁萌娟回憶,那時只見汪洋一片,果園無影無蹤,洪水消退,滿目瘡痍,家園、果樹、農機具全埋在厚厚的爛泥中,只剩1輛高頂貨車露出車頂喘息,1個月後才挖出。

災後重建,長路漫漫,孩子正讀國中、高中,家計沉重,夫妻倆無暝無日,梁萌娟常常累到不自覺打盹一天好幾回,不免慨歎何時才能翻身,當時很茫然。加入產銷班後,學習新觀念新做法,各方面進步許多,雖然還是累得像牛,感覺上已熬過低谷。她說,八八水災的挑戰雖然嚴苛,卻也是成長的契機。在夫妻倆提升品質的努力之下,終於有了甜美回報,蓮霧園重開機,參加全國蓮霧及棗優質管理果園評鑑,2017年入選優等獎,2018年再更上一層,榮獲頭等獎。

臺灣蓮霧產業已發展出許多複雜的催花技術,圖為經過強剪,準備圍網催花的蓮霧枝幹。

藍逸訓返鄉從農,孰料竟遭遇水災重創

同樣也是八八水災受災戶,年輕班員藍逸訓在水災那年,才剛辭去都會大賣場的工作,返鄉踏入蓮霧園,起初為了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他買了1輛貨車跑黃昏市場,然而新車只開4個月,就在水災中沒頂,家中家具也全泡湯。

藍逸訓談起水災往事,已雲淡風輕,除了時間的療癒,還有技術的提升,讓他深具信心眺望未來。他說,蓮霧種植技術門檻高,農家各有獨門撇步,但不輕易外流,第46班建立緊密交流文化,班員間無私分享,讓他在管理技術上受益良多。

催花改良多納陽光,果實自然健康

遮蔭網催花工法的改良,是阿盛蓮霧園現在進行式的實驗計畫。鄭信盛設定的方向是「回到以前」,盡其可能降低對果樹自然生息的干擾。

蓮霧一年到頭皆可開花結果,臺灣的催花技術極其複雜,為調控產期,淹水、斷根、樹幹環刻、蓋黑網等無奇不有,在鄭信盛看來,風行的催花工法,著眼在於讓果樹產生危機意識,激發開花延續子代,可說是盡其所能傷害果樹。果樹哪堪如此持續的摧殘,對於生財夥伴,農民應該疼惜呵護才是。

目前林邊鄉蓮霧催花工法,遮蔭網是主流,並發展出「圍裙」、全覆式「蒙古包」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鄭信盛研究的新法,融合兩者求其平衡互補,內涵精神偏向「蒙古包」,但蓋網時間縮短減半為1個月,讓果樹能享受更豐沛的陽光,累積充足養分,生產出健康果實。此催花工法,鄭信盛實驗3年,技術已接近成熟,他特地設計一套程式,專用於產期規劃,透過數據分析,輔助判斷何時剪枝、蓋網、催花等一系列生產動作,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色澤、果重、甜度等品質,都是蓮霧評鑑要點。(圖片提供/屏東縣林邊鄉果樹產銷班第46班)

臺灣水果中,論身價差異懸殊,蓮霧數一數二,有1斤700~800元,甚至千元的頂極品,也有20~30元的平價品,判若雲泥,因此農民莫不以追求超高品質為標的。鄭信盛卻不強調品質高人一等,反而將追求的重點放在穩定、一致。他認為,蓮霧產業長青不墜,除了品質的整體提升,穩定、一致更是要點。

鄭信盛說,蓮霧沒有產銷失衡的問題,但市場上中低價位比例仍高,意味生產技術的不穩定,蓮霧高低價落差懸殊,得利最大的是農業資材供應商,因為價低者有提升品質的需求,少不了農業資材的投注,追求超高價位者更少不了,若能建立一套標準作業流程,生產統一化,技術差不多,品質同步提升,成本也能下降,生產者、消費者都是得利者。

鄭信盛說,農業雖看天吃飯,但天候、環境等各項變因,標準作業流程建立時都會考慮進去,損害管控可以降到最低。他強調,林邊鄉蓮霧農民平均年齡超過65歲,退休潮已不遠,建立優良農業生產制度,吸引生力軍接棒,刻不容緩。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5月號封面故事。《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