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區輪作
立委黃秀芳今(12)日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與農民座談。陳吉仲表示,農委會透過「大區輪作」、「稻作四選三」等政策控制國內稻作面積,今年可減少2萬公頃,並拿30萬公噸庫存做飼料米,今年一期作穀價會提高,若穀價還是上不去,他答應調整公糧收購價。
國內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及收入保險三大制度於2022年全面上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萬公頃,如果能透過新措施實施,進而減少3、4萬公頃,稻米價格可望提升,農民收入就會增加,今年將是稻作產業轉型重要的一年。
農委會自2018年起全面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迄今已滿4年,明(111)年起將變更為新版的「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為了便利農民申報,農友將可在全國任一公所或農會申報,且期作時間不限於稻作種植期間,可自行決定耕作期間。
因應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增加,農委會強化農業節水,配合豐枯水期調整水稻種植期間,明年一期作起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不得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2)日表示,農委會「大區輪作」制度昨日已拍板,勢在必行,今年一期作除停灌面積以外的23.6萬公頃農地,可保證5月底前農民有水可用,但高風險作物如茶葉、青梅、竹筍等大多在灌區外,若乾旱繼續下去,災損「絕對會突破好幾倍」。
去年水情不佳,連帶影響今年嘉南、臺中、桃竹苗等地區7.4萬公頃農地一期作須停灌休耕。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去年10月1日成立,就遇上56年來首度汛期沒有颱風帶來降雨,應變時間有限下,仍為全臺31萬公頃灌區內農地,保住23.6萬公頃順利供灌;但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乾旱頻率愈來愈高,農水署得立即著手準備。
農委會2日公開農業部門因應乾旱調適策略,公布其評估11項易受缺水衝擊的乾旱高度敏感作物,並提出短中長期調適策略,中期策略擬實施大區輪作制度,將以農糧署明年一月實施的「稻作四選三」政策為基礎,鼓勵稻作兩年四期作其中一期轉作旱作雜糧。